中国“新”名片|答“卷”2023
发布时间:2023-12-28 来源:南方+

今年前11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量441.2万辆,增长58.4%,预计全年出口超500万辆,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2023年,出口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之一,在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元年”,中国造加速驶向世界舞台,亮出“新”名片。

今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是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引擎,我国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维持在14%略高的水平。在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技术创新领先等优势支撑下,汽车出口正在成为重要经济支柱。

新能源开拓新版图

“整台车我都喜欢,最喜欢的是可以用油又可以用电的混动系统。”远在南美洲最大城市圣保罗,GWM销售店准备提车的Gabro说,在父亲好友的大力推荐下,从开始了解中国汽车品牌到最终决定购买,他只用了1个月时间。

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前8月,我国汽车出口金额前十国家(地区)分别为俄罗斯、美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泰国、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这充分说明,我国汽车出口市场逐渐呈现由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局部市场,全面拓展到欧、亚、非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这场深入多元化市场的进程中,“新能源”成为中国汽车的新标签。

今年前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不仅超过了整体汽车出口,并且总量首度成功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速远超大盘,为汽车出口增长打开全新窗口,正在接过出口主力的重任。

中汽协公布的1—8月主要整车出口市场统计中,累计出口量前十的国家里,一半国家的出口汽车产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西班牙市场,中国汽车实现了同比6.5倍的增长,排名第十。

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明显。整车出口量前十名中,上汽、奇瑞、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企业纷纷上榜,大部分为自主品牌。其关键在于品牌产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与合资企业差距缩小,甚至在智能技术等方面已经超过合资品牌,凸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

“含金量”突围

位于迪拜谢赫扎耶德大道上的GAC门店,与特斯拉直营店背靠背,在过去一个月内,订单量同比增长了四成,由于客流较多,店内已显拥挤。入手影速的Ghie女士说,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她的亲友圈流行起来。

与之前“出海”不一样,中国汽车出口不再满足于低质量的竞争模式,逐步放弃简单的“贸易式”运营,更加注重开始“品牌化”运营。

长城汽车自去年在泰国开启了出海以来,首次在国外举办的海外经销商大会,便确定了长城汽车的最新全球化战略——“ONE GWM”,即将以一个GWM品牌为核心,打造以GWM母品牌统领品类的聚合渠道。在巴西市场,长城汽车布局完成了渠道升级,还将国内的创新模式导入了当地,譬如商超模式、线上购车等等,构筑新的品牌。

今年7月,广汽国际在迪拜设立零部件中转仓,打造7×24小时全天候供应模式,满足中东市场售后服务需求,覆盖沙特、卡塔尔、阿曼等周边多个国家,为今后品牌本地化奠定运营基础。

从产品到品牌转变,就意味着从单一销售到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体系支撑,而体系化能力和品牌口碑是征战海外的重要保障,对用户和产品定位要全球化,对品牌的发展格局也是如此。如果说,早些年我国汽车出口多主打“性价比”,那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已逐渐向附加值高的中高端车型发展,推动产品“含金量”不断提高。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均价从2018年的0.3万美元/辆,一路上涨至2022年的2.2万美元/辆。

高端车型入局,加上溢价能力增强,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一大亮点。国产新能源汽车部分车型的海外定价显著高于国内,幅度高达30%—50%。比亚迪唐在挪威的售价,已与宝马iX3接近。除了比亚迪,名爵、小鹏、欧拉等品牌的部分车型海外定价也高于国内,这背后固然有海外业务经营和航运的附加成本,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多个市场的畅销,也证明了其“吸金”的水平。

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汽车牢牢抓住全球市场的新机遇,依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优势,技术、品牌、人才等全价值链出海,助力中国造迈入全球化新进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