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中山非遗真功夫”之大涌刘家拳
承南拳文化 展隆都风采
发布时间:2022-01-09 来源:中山日报


   88岁的萧永定带领徒弟们操练刘家拳。


   《广东南拳名家——刘家拳》一书图文并茂。


   萧永定与孙女演示刘家拳招式。

上期本报“中山非遗真功夫”栏目介绍了沙涌马家枪,这回让咱们一睹大涌刘家拳的风采。

2020年,市政府公布我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涌刘家拳榜上有名。萧永定老先生,多年来不遗余力担起大涌刘家拳的传承工作。

萧永定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身形矫健,拳拳生风,但他其实已年近九旬。他是中山非遗传承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萧永定说,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在村中的“超武国术社”和“中方国术社”跟随前辈学习刘家拳等南拳武术。

据悉,萧永定一直坚持练习和传承刘家拳,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参与编著了《广东南拳名家——刘家拳》一书。

“食过夜粥”(粤俗语,指会功夫、懂武术)的武林中人,总会用生动、地道的方言来描述他们热爱的功夫,刘家拳中就有一句拳谚“蠄蟧爪(蠄蟧粤语指的是一种蜘蛛,蠄蟧爪则是形容刘家拳的桥手快速敏捷)、虾公腰(在腰力的运用上要有虾腰一般的爆炸力)”。记者在拍摄时特意请萧永定和他的孙女、刘家拳第五代传承人萧美泳一起来演绎这一动作特点。

虽然该非遗项目名称是叫大涌刘家拳,但刘家锤、刘家刀等也是刘家拳中的重要套路。其中,耍刘家刀比较突出的是第四代传承人萧柱红,碰巧还是另一项中山非遗项目——沙涌马家枪主要传承人马钰泉的岳母。对此,坊间不禁猜想:倘若岳母女婿二人比试一番,刘家刀对马家枪,“王牌对王牌”的结果会是怎样?

大涌刘家拳的主要传承地——大涌镇南文社区是一条古村,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南文村相当繁华,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会有“南文墟”,当地商铺林立。村内目前仍保留着许多老建筑,如著名的萧氏大宗祠和龙王庙。

采访当天,笔者跟随萧永定参观了他当年就读过的光裕学校,和他同岁的学校如今保存良好,仍被使用,现为南文幼儿园的校舍。离学校不远处,还有一间过百年历史的水车馆。里面的消防车(村民称之为“太平车”)也保存较好,车上的村名和堡名仍清晰可见。

除了功夫了得,萧永定的人生阅历也相当丰富,他壮年时精于编竹,曾带领村民以此致富。那时候,鸡笼、猪笼、谷围等农具,甚至白石鸡场的大型养鸡竹棚,他都参与编制。他还曾远赴肇庆大量收购竹子,用船运回南文组织编制。他白天开工,晚上便义务教大家武术,“徒弟多得记不清”。

南文人喜爱习武,盛行舞狮舞龙,至今如此。笔者发现,在当下大涌刘家拳浩浩荡荡的成员队伍中,还有一些说普通话的新中山人,他们由此融入中山文化生活之中。文/舒饭 廖薇 图/廖薇

【项目名称】

大涌刘家拳

【历史渊源】

广东传统武术有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其中的“刘”就是刘家拳。

相传,刘家拳是清乾隆年间为湛江人刘生所创。

刘家拳属南拳,它于清朝末年传入中山,随后盛行于中山的大涌、沙溪等地。

【招式特点】

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手法上有“蠄蟧爪、虾公腰”一说。

【动作要领】

三大基本功:桩功(扎马)、桥功和腰功。


   扫码看刘家拳视频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