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版)》出台
优化课时比例 确保五育并举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中山日报

3月17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版)》(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试行版)》(以下简称《课程计划表》),其中语文九年总课时占比21.58%;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九年总课时占比14.61%;数学九年总课时占比13.88%;体育与健康九年总课时占比10.6%。信息科技九年总课时占比2.18%,超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生物学课时总量。

《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优化课时比例,注重学段衔接,确保五育并举。在基本原则上,强调课程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各学科内知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倡导突出实践,培养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语文:重视语言运用 发展思维能力

记者从《课程计划表》中看到,所有科目九年总课时安排方面语文占比最重,共有2055课时,其中一年级语文周课时数量最高,达到9课时。根据《意见》要求,语文学科要重视语言运用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整体提升核心素养。

《意见》指出,语文要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在教学中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要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做好作业设计和阶段性测试设计。此外语文科目还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确保每周1课时 彰显实践育人优势

在《课程计划表》中,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九年总课时有1390课时,占所有科目比例的14.61%,仅次于语文科目。根据《课程计划表》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班团队活动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专题教育则以渗透为主,融入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意见》要求劳动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劳动学习特点,彰显劳动实践育人优势;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形成家校社区协同育人格局;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基于劳动任务群要求,依托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项目;统筹劳动必修课程、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劳动周内容与要求,建构以劳动必修课程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合劳动教育关键环节,优化劳动项目教学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要彰显跨学科实践性特质,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确保每周1课时;强化课程规划,依托学校特色资源,参考推荐主题,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开发主题活动,逐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主动实施和亲身实践,注重教师指导,优化活动的开放性与生成性,促进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等意识和能力建构,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数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在《课程计划表》中,数学科目九年总课时有1322课时,占所有科目比例的13.88%,仅次于语文科目和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科目。

《意见》要求,数学科目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数学学习特点,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结构化,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活动: 改进教学评价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推进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信息科技:四至九年级独立开设

根据课程计划表安排,结合我省当前师资配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等现状,信息科技课程在四至九年级独立开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二三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安排。

《意见》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信息科技学习特点,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倡导真实性学习,探索大单元、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结构化,强化信息科技的认知基础与实践探究,体现“科”与“技”并重。创造性地利用和建设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适应个性化培养需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增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记者  林燕英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