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铭记英雄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
——革命烈士后人及观众代表观《殷红木棉》有感
发布时间:2024-01-02 来源:中山日报


   音乐剧《殷红木棉》在广东省友谊剧院展演。

2023年12月29日至30日,由中山市委主办,中山市纪委监委联合星海音乐学院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殷红木棉》在广东省友谊剧院展演。受主办方邀请,2023年12月30日晚,杨殷烈士外孙女崔静薇及亲属、周恩来侄孙女周晓瑾、陈李济创始人后人陈永涓,与杨殷共同革命的先烈和战友后人,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人士,陈李济药厂党员职工以及广州市第三中学师生等逾千人共同观看演出。

崔静薇

杨殷外孙女崔静薇: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没有忘记英雄

“我是流着眼泪看完的,剧中的爱恨情仇,爱的人使我更爱,恨的人使我更恨!”崔静薇表示,“像外公这样为革命事业舍财舍家,甚至连宝贵的生命都献出去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改变自己的革命信仰,这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坚守的底线。”

崔静薇认为,舞台艺术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它不像电视剧那样面面俱到。它是一个片段、一个时代缩影,但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杨殷。“他既是大义凛然的英雄,也是柔弱慈爱的父亲。他尽管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了,但是并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因为孩子失去了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会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

作为杨殷烈士后人,崔静薇表示:“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没有忘记英雄!”她认为,要重视并有力宣传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英雄,让后代了解先烈的事迹并受教化,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

 周晓瑾

周恩来侄孙女周晓瑾:勿忘历史,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

“演员谢幕的时候,很多观众眼里都噙着眼泪,我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双重震撼!”周恩来侄孙女周晓瑾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研究工作,她深知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对于剧中杨殷等人为了后人能够享受光明的未来,散尽家财甚至牺牲生命的举动,她认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理解,但一定不能够淡忘。

烈士们舍生赴死的英雄气概,周晓瑾不只在音乐剧中感受过,她还曾前往烈士们牺牲的地方进行过走访。“在龙华监狱里,有一条很黑的通道是通往刑场的,我们参观完还能回来,但烈士们走的时候,很多是被打断了手脚的,一路流着血互相搀扶着走向刑场,留下的只有遗书。”周晓瑾说,她还亲眼看过挖出来的烈士遗物,一件毛衣上有4个枪眼,每想及此,便觉痛心疾首。

《殷红木棉》这类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就像不断敲响的警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就像剧中那位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当我们拥有了如此和平、幸福的生活之后,也应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这便是这部音乐剧给我和观众最大的启示。”周晓瑾说。

李斌

烈士后人李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值得被铭记

“衷心感谢《殷红木棉》,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英雄形象。杨殷的故事值得被世人铭记。”李斌介绍,他的叔公是烈士唐震,兴宁第一个共产党人,跟随周恩来东征北伐,曾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及广州起义。

“演出很成功,剧情编排很好地还原了历史真相,也看得出演员下了苦功、演得非常投入。我看到了一个正义凛然、有血有肉的杨殷。”李斌说,剧中杨殷唱着“朝闻道,夕死可”的一幕,令他印象深刻,感动不已,“杨殷、唐震等革命先驱不惜用生命去捍卫信仰,为革命事业献出热血。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烈士,不能忘记他们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

阮钦彤

烈士后人阮钦彤:要更多宣扬革命先辈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杨殷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一个重要的传奇人物,他一生舍小家、顾大家,散尽家财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阮啸仙的后人阮钦彤说。

“革命先辈们为国家、为民族牺牲,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百姓的新生。他们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党和国家,还有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大家心中崇尚的英雄。”阮钦彤表示,作为烈士后人,更应多宣扬革命先辈的事迹,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知道过去,了解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得到传承。

周健风

烈士后人周健风:接过革命先辈手中的旗帜,继续前进

“我爷爷周其鉴,与杨殷烈士是同一时期的革命先驱。”周健风的爷爷周其鉴曾参与发动和领导了广州市及附近县的油业工人罢工斗争,并以全部精力投入农民运动和武装革命斗争;曾率农民自卫军北上武汉,转赴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作为革命烈士后人,我们要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继续前进。我时常教育家人和后代,要永远跟党走,一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周健风表示,用音乐剧的形式呈现革命先烈事迹,让人对红色故事更加印象深刻,希望红色文化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大力弘扬,让红色精神得以传承。

王敬华

烈士后人王敬华:继承先辈革命传统,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

“表演十分精彩,通过观看《殷红木棉》,我对杨殷烈士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革命烈士王福三的后人王敬华说。

“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正是有他们的负重前行、不怕牺牲,才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岁月安好、平安幸福。”王敬华表示,作为烈士后人,一定要继承先辈的革命传统,为了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崔淑敏

杨殷曾外孙女崔淑敏:从《殷红木棉》中汲取信仰力量

杨殷烈士曾外孙女崔淑敏表示,全剧令她感触最深有两处场景。“第一处是第一幕的尾声,当外太婆李庆梅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她与外太公杨殷之间的一场告别戏。这场戏处理得非常细腻感人。两位演员配合着灯光的特技造型,极其投入地演唱、叙述和表演,彼此表达着生离死别的寄托,让我热泪盈眶。”

“第二处是结尾,外太公在面对死亡时所唱的《等你,在光明终点》,歌词真挚、质朴,引人共情,我在这里看到了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杨殷形象。”崔淑敏说,从中她可以感受到外太公心中对家人、对革命事业、对战友的不舍,以及对未完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崔淑敏表示,希望《殷红木棉》能在全国各地上演,让更多人可以通过音乐剧这种视听结合、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先辈的英雄事迹,从中汲取信仰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传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王勇劲

烈士后人王勇劲:年轻一代要学习烈士革命精神报效祖国

王勇劲是中共广东省长征文化促进会联合支部委员会书记,父亲王作尧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队开辟东江抗日根据地,在华南敌后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前歌舞剧看得多,用音乐剧的形式来呈现红色题材、讲述早期革命家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还是第一次,所以全程我都是抱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在观看,结果也确实让我觉得很震撼。”王勇劲表示,年轻人都需要学习杨殷烈士不怕牺牲、勇于对敌斗争的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罗荣

烈士后人罗荣:对英雄最好的祭奠就是缅怀,最好的告慰就是继承

中央分局留守处主任、粤赣边纵司令员罗屏汉之孙罗荣表示,《殷红木棉》是一部很好的、宣传廉政建设的正面题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罗荣认为,英雄烈士以身许国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他们最好的祭奠就是缅怀,最好的告慰就是继承。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更应当牢记永不忘却的初心,弘扬历久弥新的精神,沿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古延贤

烈士后人古延贤: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

“这场演出很成功,我蛮触动的。剧中杨殷对女儿爱兰的叮嘱,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古延贤的父亲古大存是东江农民运动的领袖,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人之一。“在教育子女上,杨殷和我父亲很像,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不居功自傲。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饱含赤子之情、为国贡献之心,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涵养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家教家风。”

古延贤退休后任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监事长,从事红色文化研究及传承弘扬工作。他说:“作为红色儿女,我们要继承父辈革命精神,不忘初心。把红色家风永远传承下去,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刘绮华

烈士后人刘绮华:第三次看仍然会感动落泪

“这是我第三次看《殷红木棉》了,依然会感动落泪。杨殷的英雄事迹很激励我,当年广州起义,我外公何潮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他们都有很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坚强的革命意志,追求建立一个新中国,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刘绮华动情地说,“今天,我们已经一步步实现他们的理想。我们的国家已经变得更加强大、富强。我们可以告慰他们了,他们的流血、牺牲没有白费。”

陈李济:将杨殷精神根植企业文化精神

在剧中,除了杨殷的家人、战友等角色外,陈李济少东家陈少泉这个角色也多次出现在舞台,并与杨殷个人生活、革命事业密不可分。陈李济少东家陈少泉曾支持杨殷的革命工作,杨殷负责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参谋团工作时,曾以陈李济陈少泉的杂货铺二楼作为活动点,在那里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讨论选举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问题。

陈李济创始人后人陈永涓表示,陈李济流淌着“红色基因”,作为陈李济创始人后人,她也与有荣焉。“在宣传英雄事迹方面,中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陈永涓说,希望杨殷事迹不仅是《殷红木棉》音乐剧,能更多地通过各类剧种、书籍让更多人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认识英雄先烈。

陈李济纪委办主任修巨芳表示,很多陈李济员工看了《殷红木棉》之后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杨殷为陈李济注入了红色血脉,他的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近年来,陈李济将杨殷精神融入企业的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成立了“杨殷红色突击队”,还设置了“杨殷先锋岗”,鼓励职工干部在岗位上践行杨殷烈士爱岗、敬业、奉献的革命精神。

陈李济文化宣传中心总监汪晓斌表示,正是杨殷等先烈们伟大的革命魂魄和不朽的崇高精神,支撑了革命者宁死不屈的躯体,成就了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企业注入了赓续不断的红色血脉。

广州市第三中学师生:重温“校友”革命之路,激励学子努力前行

广州市第三中学建校于1863年,前身是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两所教会学校。该校于195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三中学,《殷红木棉》的主角杨殷曾在此求学。

广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李伟华介绍,当晚学校共有100名师生受邀观看了《殷红木棉》。师生们重温了革命先烈的革命之路,感受到了杨殷烈士为了革命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用生命捍卫信仰的革命精神。

“音乐剧讲述了杨殷前辈的生平以及为革命献身的感人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未来将时刻激励我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前行!”广州市第三中学高一(4)班学生代表认为,以音乐加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红色题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体效果更加生动、震撼。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