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功深势厚长飒飒
欣赏黄苗子先生书作三则有怀
发布时间:2024-01-08 来源:中山日报


   黄苗子先生用茅龙笔书写的“登香山西城楼”诗。


   黄苗子先生1948年书写的对联“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


   中山詹园大门联。    广东人民出版社供图

近日,在翻开《“香山文脉”丛书·黄苗子卷》欣赏黄苗子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兰叶芦花联”“书何沛雨诗丈二巨幅”“詹园大门联”三件作品给我以穿越岁月时空的感觉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感,而欣赏之余亦有所联想。

书法贯穿一生

“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楷书联,是苗子先生35岁(1948年)时所书。中国书法家协会评论和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在《让许多并不熟悉他的人记住他——评“香山文脉”丛书·黄苗子卷》一文中指出:“黄苗子先生幼时,除爱好画画外,在中华中学,师从邓尔雅先生学习古文和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苗子卷》之《书法集》收录一件他1948年的对联‘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在褚体的基础上,吸收了柳体的因素,强其骨力,写得清峻爽利,显示了深厚的基本功。”

2012年1月中旬,时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常汝吉在总结黄苗子先生的生平时指出:“黄苗子少时就读于他父亲创办的香港中华中学,受家庭严正的教育和传统影响,喜爱诗画文艺,8岁习书法,12岁从名师邓尔雅先生学书……黄苗子不仅是编辑家、美术理论家,而且还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最有成就的当属书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黄苗子与于右任、沈尹默、叶恭绰、潘伯鹰等当代书法名家切磋书法。他的书风尊传统,重创新。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的书法风格大变,受到了著名书画家张光宇的影响,创造了引画入字的格局。他以自己丰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学习老师邓尔雅先生善用异体字的特点,并创造了繁简相间的篆体书法风格,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这段话非常清楚地道出了苗子先生是从少年时开始习书法并且将书法始终贯穿于百年人生中的。

欣赏之间,我联想到社会上曾有“苗子60岁后学书法”的说法,通过孟会祥先生的评述和常汝吉社长的讲话,以及从“兰叶芦花”联的直观中,就不难知道以上这种不了解苗子先生生平的人所说的是误谈。因为苗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以大量的漫画创作和活动出了名,为人们所熟知,使得他在漫画史上的锋芒掩盖了早期的书法,而在其后半生突然萌发了以画入书的创作时,书法动向突然风行书坛,故有上述不知情者之误解也。

力作弥足珍贵

苗子先生92岁高龄时,中山市文广新局为了装点在建的中山市艺术中心,请他书写丈二宣纸作品作贵宾厅屏风用。这幅作品书写的内容是需方提供的香山前贤何沛雨的“登香山西城楼”诗。

苗子先生知道这是家乡建设所需时,欣然命笔,挥成了这幅巨作。对于书写来说,在丈二宣纸中准确地写出指定字数的内容,实非易事,何况苗子先生当时已是92岁高龄,难度可想而知。但先生老而益健,挥洒有度,书法苍劲沉雄且灵动,直有老藤古松、飞泉奔涧之概,神韵透纸而出,令人惊叹!

苗子先生将作品寄来给我代交应用方时,电话里还对我谈及,这是用我从新会定制回来寄送给他的茅龙笔写的。茅龙笔是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所创,用新会特产的茅草束扎制成,书写时比普通毛笔更难把控,以至历来能用茅龙笔写出优质线条和结字精准者甚少,苗子先生却把控精到,此功力非凡也!作品也因此更显贵重。

2007年1月,苗子先生第二次回中山观光,曾兴致勃勃地亲临市文化艺术中心贵宾厅,在自己的力作前与众人合影。

“黄苗子先生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摘自2012年1月中旬中宣部文稿),足见作品之珍贵,更何况丈二巨作乎,分量之重不言而喻,罕有之重器也!此作品长期静立于高阁,鲜为人知。到现在经历了岁月,成旧迹,但越陈越珍贵,当宝之。

书迹随时代

中山詹园大门的匾和联是苗子先生90岁时所书。对联由刘居上先生撰:“香木傍檐檐映北溪绿水,佳儿在目目满南粤青山”。上联指詹园后门屋檐旁有一棵高大古老的香樟树,而北溪河从园中流过,下联“佳儿在目”的“目”里面藏入“儿”字则成“园”字,比喻园主黄远新先生以母姓冠园名,以父名命桥名的孝道之举。所以书写时只能用简化字“园”和“儿”,而不能用繁体“園”和“兒”。当我应主人之约代邀苗子先生写匾和联并讲明用意时,苗子先生爽快地用简化字写就,这足见苗子先生之随和与热心。书写时用了端庄沉稳的楷书,适合大众读赏,以此又见用心之处。

我经常往詹园活动,出入时却发现:每当游客到临时,多数都急着进门,游罢更是顺着走出,很少有人在门外观赏匾和联。甚而有一次旅游部门拍现场宣传视频解说时,只讲园内对联而不讲大门联,可能不知大门联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吧,此联当是詹园文化元素组成中的亮点,不可多得也!

满纸烟云墨未干

但凡精心之作,必留有作者之精气神所到处。苗子先生以上三则书作亦然,虽书作已成为历史之物,但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气质和风骨却穿越岁月为欣赏者所识所赏,今天品读大作仍有笔风飒飒、墨痕未干之感。联想有怀,以文述之。

作者黄衍增,广东中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原第二、三、四届主席,现名誉主席。一九九四年起,先后于中山、广州、北京、上海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香山翰墨》《书法简明教材》《黄衍增书法集》《黄衍增诗书画作品集》《若如斋吟草》《烟雨深处》等。

文/黄衍增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