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不喧哗 自有声
“锦裳——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中山展出
发布时间:2024-03-04 来源:中山日报


   郑锦


   郑锦作品《秋郊暖月》。


   郑锦画作《岭南春色》, 现收藏于珠海博物馆。


   郑锦作品《群鹰奋战》,以画作鼓舞世人斗志。


   1918年,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成立。图为学校大礼堂正门。


扫一扫查看相关视频

在中央美院校史馆门前,有三尊雕塑,左右是蔡元培及林风眠先生,中间面目俊秀的塑像是郑锦。

郑锦是谁,很多人并不了解。

作为最早一批留学日本学习美术的中国人,郑锦在回国前已取得一定的国际声誉:作品多次入选高规格展览并广受好评;日本学者认为郑锦重现了唐宋技法,替东方艺道增彩;受聘归国之日,梁启超曾评价其技法“竺于旧则,得所折衷,劘于新则,资以濡染”;在郑锦之后赴日的高剑父誉郑氏之画为“真美合一”,期许其“能开国画之前途”……

这位国画大家,更是中国美术高等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和设计者,也是从日本引进整套美术教育制度的第一人。并且,他在中国大地上以创校校长的身份,践行这些制度和理念长达7年。

然而,卸任国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后,郑锦逐渐远离中国现代美术话题中心,淡出公众视野,至今知者寥寥,美术史对其贡献也语焉不详。

其艺术成就该如何定位?其美术人生为何会隐而不彰?或许,郑锦的故事不应该因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2023年,适逢郑锦140周年诞辰之际,“锦裳——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率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2024年,展览移师中山市博物馆,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郑锦先生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东渡扶桑海外成名

1883年,广东中山三乡雍陌村一个侨商家庭里,诞生了一名男婴。父亲郑玉池曾游走于北京、日本等地经商,颇具文化修养,擅长山水画。幼年聪颖的孩子在为父亲伺候笔墨的过程中,开始接受艺术的熏陶。

得风气之先的侨商家庭为他选择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东渡日本。由此,拉开了中国首所官方美术院校的创始人——郑锦步入艺坛的序曲。郑锦乘船离开家乡时才刚满13岁,其随即展开了长达18年的留学生涯。

在日本横滨,郑锦最初就读于大同中学,因此认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重要导师、这所中学的创办者之一梁启超。随后,他开始学习油画,并于1902年考入著名的东京美术学校,成为中国人近代在日本正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的第一人,这一年郑锦刚满18岁。

5年后,郑锦进入日本美术最高学府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西京艺术大学)继续深造,钻研唐、宋、元、明、清各派技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3位后来写入中国美术史的年轻人相聚在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鲍少游就读一年级,陈树人就读三年级,郑锦已经快要毕业。“两高一陈”(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和鲍少游都是在郑锦之后赴日留学的学生。他们终日游览山水名胜,写生作画,在月色下交流创作心得,参观日本的各大艺术展览,一路欣赏,一路揣摩。相互砥砺,最终创立了中国画坛名重一时、历久犹新的岭南画派。郑锦也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

正是这一时期,郑锦爆发出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作品接二连三参加日本画坛展览,知名度节节攀升。1907年,其绢本画仕女图《娉婷》入选日本最高级别美术展览,因此轰动了日本侨界。目前,这件作品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12年3月,郑锦描绘文天祥的作品《待旦》入选“大正美术展览会”,在东京大正博物馆展出,广受日本文化界肯定。考古学家黑川真濑评价说:“唐代金碧辉映之技法湮没已久,今于郑君斯见之,东方画之异彩也,吾叹之技伟矣!”此时,29岁的郑锦可谓风华正茂。

创办美专推动美育

“郑生褧裳,负笈扶桑,秉色腾贵……生冥心妙造,历逾岁纪,沿流析源,众长奄備,莫不细入毫发,而意惬飞动,务极规矩,归于自然,宋元众法,往往而合,其独秀当时者欤!东京市新古博览会、大正博览会、美国巴拿马博览会,竟至褒题,翕然精诣,东方学者,未能或之先也……”这是梁启超为引介学成归来的郑锦所写的文章,文辞间洋溢着他对这位后辈的赏识。

1915年,因其在日本留学18年的成绩和影响力,民国政府教育部聘请郑锦回国。此前一年,他已取得当时留洋艺术家中美术专科的最高学历。这篇1000余字的文章是梁启超平生少有的几篇美术论文之一。在文中,他称赞郑锦的绘画境界高妙,合乎宋、元家法,希望他到京之后能够得到高层和文化界的认可。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面临革旧鼎新。文化教育界,尤其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十分重视借鉴外国教育和美育的经验。1917年,民国教育部决定筹办中国第一间国立美术学校,首先将郑锦视为最佳校长人选。

中国虽有悠久的绘画历史,然而却从未有过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受命办学的郑锦深感责任重大,全力以赴。由于国内没有现成先例,郑锦遂再次东渡日本“取经”,在昔日求学之地东奔西走,访问各家艺术院校,搜集资料,设计课程,订立招生制度。

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于191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并在正式任上长达7年,是该校1950年改名中央美术学院之前,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培养了像刘开渠、李苦禅等一大批人才。

当时民国教育部对郑锦的器重,还表现在他同时受命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及文华殿古物陈列所主任。郑锦把皇宫内的私家收藏公之于众,把文物开放给社会民众。为了吸引观众,文华殿陈列物品每周进行更换,稀世珍品更随时更易。

急流勇退投身平民教育

然而,动荡的时局、复杂的人事,迫使郑锦离开了美专。面对事业的挫折,郑锦急流勇退,后来投身到“平民教育”之中,成为其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郑锦一脚跨过泥巴墙,在晏阳初等人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委员会”里主持“直观视听教育部”,他深入农民中去,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识、绘画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他住在河北定县两间破房子里,用洋油木箱子来做家具,上面铺着定县织的土布,素雅美观。

从此,郑锦不再画杨贵妃一类的《美人图》了,而是画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如老农、老圃等。中国第一本专为农民而编写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课本中4000多张插图,均出自郑锦之手。

远离了阳春白雪的象牙塔,郑锦每日游走乡间观察老百姓的生活,每见精彩的农家门神、灶神,便流连忘返,又钻到定县建于唐代的开元塔,观摩塔中壁画,对民间艺术深入研究。

蛰居澳门终持清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郑锦携家人移居澳门。因为精通日本文化,日本人及一些在日亲属,力邀郑锦“出山”任职,他均予以拒绝,洁身自好,远离政治。他以画笔作“武器”,创作了《民族意识》《抵抗》《故乡》《群鹰奋战》《日暮途远》等大批抗战题材作品。他奋笔而成《春回大地》,百匹骏马,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表达着对国家美好明天的热切向往。

澳门给了郑锦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他偏居一隅的隐居生活,也让这位本应载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的开拓者淡出了历史的视野。1959年,郑锦因哮喘病在澳门悄然逝世。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逐渐被人们淡忘。

拂去历史的烟尘,郑锦先生和他的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以奠基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历史方位。从象牙塔走进泥土深处再回到一方书斋,先生所为,是百年前大批努力冲破旧文化思想羁绊,寻求变革的先贤一生的写照,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不喧不争拒投时好,求真求美终持清誉,穿透混沌的社会现实,照澈美的道路,百年之后,信然可见丹心一片,丹青锦裳。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