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在诗歌里窥见生命与自然的交响
​——读王晓波诗歌近作有感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中山日报

在纷繁的诗歌世界里探寻,王晓波的作品宛如隐匿于山林间的清涧,不张扬却自有其澄澈与深邃。当我初次邂逅他的诗作,便被那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与哲思紧紧抓住,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开启一场灵魂的对话。

就拿他最近发表在《中山日报》的这首小长诗《把自己活成一片云——与王维跨越时空对话》来说(载2025年7月4日“作品”副刊),这首诗歌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让诗人与王维在文字的天地里相遇。它并非简单的致敬,而是借王维的人生与诗境,映照出自己对生命、才华与自由的思考。诗里,王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人,他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与王晓波交流的桥梁。“世人说我诗中有画”“可画中亦有诗啊”,这一问一答,不仅是对艺术境界的探讨,更像是在喧嚣尘世中,对纯粹与本真的执着追寻。诗歌不仅仅是对“诗佛”王维及其诗歌的赞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如以“把自己活成一片云”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自在随性的人生态度,使诗歌具有了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诗坛,题材和风格趋于多样化,该诗以与古代诗人对话的形式创作,为诗坛提供了一种新的题材思路,启发当代诗人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展现独特的诗歌魅力。当代诗人可以进一步挖掘古典文化资源,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创造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从这首诗延伸开去,王晓波的诗歌世界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他的诗集《山河壮阔》,他的笔触,时而细腻地描摹生活中的琐碎日常,时而又豪迈地勾勒自然的雄浑壮阔,总能在平凡与伟大之间找到奇妙的平衡。在《新月》里,他聚焦于打工者与家人分别的场景,祖父或祖母那“一滴浑浊的老泪/落入我的行囊”,质朴的文字里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不舍,让每一个游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亲情的重量。而在描绘自然时,他又展现出别样的大气。“金黄的葵花海洋”“山风低沉的呼啸”,这些意象带着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让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依然能听见自然的呼唤。

王晓波诗歌中的情感,是饱满而真挚的,不掺一丝杂质。无论是对爱情、亲情还是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爱回来过》中,对逝去爱情的凭吊,“爱不曾老去,它‘跑得比漂浮的叶子快’,依然如‘她’,如‘信仰’‘一般年轻’”,这般深情的诉说,触动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明白,即使爱情消逝,那份美好的回忆与信仰也会永远留存。这种情感的表达,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一颗赤诚的心,在生活的磨砺中,依然能发现美、感受爱。

他的诗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真相》里,他直面人生的复杂与无奈,“人生本是白纸一张/不透光的纸/正面光亮灿烂/背面阴暗隐晦”,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人生的真相。但王晓波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选择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用“爱意万千”作为对生命的回应。这种对生命的豁达与热爱,让他的诗歌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激励着读者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依然能保持乐观与勇敢。

读王晓波的诗,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又引领我们回归生活,品味日常的温情;还带我们走进自然,领略山川的壮美。他用诗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在其中不断探索、感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真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诗歌宛如一股清泉,润泽着我们干涸的心灵,提醒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铁舞(朱铁武)系上海作家、独立批评人,主编《中国诗歌观察》。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