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张成荣:在村民家门口建一座美术馆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中山日报


   由古建筑群芳戏院活化而成的乡村美术馆成荣美术馆。


   成荣美术馆馆长张成荣。


   扫一扫,看视频

开栏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文化与艺术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农业农村部积极部署“文艺赋美乡村”行动,为艺术乡建指明方向。在中山,一批艺术新村民凭借绘画、音乐、手工艺、设计、收藏、戏剧、摄影等文艺专长扎根乡村,带动乡村文化复兴和农文旅融合。中山日报携手市文联、市文艺家协会,即日起在多平台推出《赋美乡村“艺”起来》栏目,将聚焦这些艺术新村民,进行全媒体融合报道,持续关注文艺为乡村振兴赋能,敬请留意。

30多年前,正在上初中的张成荣因老师谯指南的引导喜欢上了书法。他当时不知道,这段经历会跟他未来的人生选择密切相连。如今,他把书画收藏作为终身相伴的事业。回头看,那颗初中时代就播下的艺术种子,已在时光流逝间发芽、开花。

8月,“墨舞古鹤”香山六友书法篆刻作品展正在成荣美术馆举行。这座由古建筑群芳戏院活化而成的乡村美术馆,落户三乡镇古鹤村已经6年了。张成荣认为乡村文化资源太少,他把美术馆建在乡村,一年365天,每天有展览,每月主题不重样,村民“穿着拖鞋摇着扇子”随时进来看展,让艺术如涓涓细流浸润村庄。他希望在孩子的心里播下艺术种子,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也会发芽、开花。

少年时期播下的艺术种子开了花

张成荣的家乡四川省达州市,是硬笔书法名家庞中华的家乡。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一股“庞中华热”,临摹庞中华字帖练硬笔字成了一种风尚。人们对书法的热爱也影响了读初中的张成荣。当时,学校的历史老师谯指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他的指导下,张成荣迷上了刚柔并济、笔走龙蛇的毛笔书法,老师还经常给他“开小灶”。

张成荣回忆,当时,每当老师写了一幅字,学生就想办法用米汤当浆糊装裱起来,挂在房间,“我们对艺术既欣赏又向往,看到的是艺术纯粹的美和价值。”

1995年2月,张成荣南下广东,在一家印刷厂打工,半年后,聪明的他很快摸清门道自己创业,在珠海开办了诚合印刷厂。一天,他接到一个订单,来自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位画家要为其作品制作手提袋,在跟对方的接触中,张成荣重燃起年少时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向往。虽然小工厂也需要开支,但这批订单他坚持不收钱,以此表达对艺术家们的尊重,对方送了一幅墨宝给他,他如获至宝。这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再次与艺术结缘,走上了书画收藏之路。

一开始的收藏之路也是“踩坑”之路。凭着一腔热情,张成荣买了很多画,刚开始的一两年间,他买了1200多幅书画,之后发现很多作品价值并不高。他直接撕掉了1100多幅,不让其再流入市场。2001年,张成荣结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红色南梁中国画研究院院长邵炜,一有空就到其位于三乡镇的工作室请教,跟着他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入门和鉴赏,同时抓住机会向国内其他书画名家请教。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张成荣走上了专业收藏之路。

企业家投身书画收藏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珠三角激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张成荣赶上了这波红利,企业经营顺风顺水。1998年,他在三乡镇西山社区购置土地建起了厂房,公司投产步入正轨后,他有了充足时间投入收藏事业,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奔走。他主要收藏当代作品,购买时,常常是和书画作家先见面交流,“我不听所谓的‘故事’,也不看名头,只看实打实的作品。”

张成荣是三乡镇最早做名家书画收藏和销售的人之一。他说,通过“以藏养藏”实现书画作品流转,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人不能收藏超出自己认知的作品。

2011年,张成荣把厂房10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为“岭南石缘堂”,2015年建成成荣美术馆,成为艺术品交流、交易的平台。此时,三乡镇书画收藏还未成气候,张成荣把书画家请到工厂开讲座交流、现场泼墨挥毫,有时候甚至把作品送给朋友,有意识地营造艺术氛围。他说,三乡镇毗邻珠海、澳门,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聚集,生活在这里的港澳同胞较多,是有潜在的消费能力的。但由于缺少正规的艺术品销售渠道,加上收藏考验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所以需要时间培育市场。

2017年,由中国画院北京分院主办的丹青谱雨辰书画展暨海信冰箱倍多分雨辰公益助学活动陆续在珠海、九江、长沙、昆明、枣庄、成都等地展开。该活动通过海信冰箱公司慈善捐助与雨辰公益书画展拍卖所得资金成立公益助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张成荣正是策展人。这段经历,更加促使他思考艺术能为乡村做些什么。

在乡村建一座村民随时可进的美术馆

2018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从农村走出来的张成荣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在三乡镇和古鹤村的积极推动下,此前对古鹤村尚不了解的张成荣来到了古鹤村,立即被村庄的古韵感染,他决定把美术馆搬到古鹤。他说,城里已经有很多美术馆了,但对于村民来说,带孩子去城里那些地方的机会并不多,他想建一座乡村美术馆,让更多的村民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

群芳戏院由香港“西饼皇后”李曾超群捐资建造,其父辈就是古鹤村人。上世纪90年代,群芳戏院经常放电影,每到晚上村民兴高采烈地聚集于此,成为古鹤村的一大乐事。后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群芳戏院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张成荣在村里看过几个地方,觉得这栋建筑虽然破旧,但是独立,且地方大,并且前身也是文化场所,所以将其改造成美术馆。2019年,美术馆免费对外开放,张成荣的公司成了村里第一家入驻的文化企业。

成荣美术馆拥有13000多件当代书画艺术品,有近300米展线,每年举办10-12个主题展,即使没有主题展览,也难不倒张成荣,他笑着说,把馆藏作品拿出来也能保证一年365天,天天有展,月月不重样。

张成荣为人亲和谦顺,这无形中和村民拉近了距离。在村里时间长了,村民们慢慢怀着好奇走进美术馆,他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张成荣说:“不管他们是否懂得欣赏,只要他们好奇地走进来,就说明他们对艺术是有想法的。”张成荣说,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生活,让村民意识到,身边一砖一瓦、日常一饭一蔬都是美的所在。在他看来,乡村美术馆是村民可以穿着拖鞋摇着扇子进来的地方。附近有几个孩子常常跑进来玩,遇到馆里有艺术家在创作,就站在旁边看,艺术家会顺手拿起毛笔或画笔教天真的孩子写字、作画。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候,张成荣也会把作品送给观展的村民。他说:“你不知道这幅字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也许在不经意间,已经影响了某个人、某个家庭。”

成荣美术馆逢星期一闭馆,实际上,常常有例外。如果有人想参观,附近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10分钟左右就可以来开门。馆里曾开设假期书画公益培训班,还为三乡镇周边的美术教师和学生举办公益讲座和画展。走在古鹤村的石板街上,张成荣很自豪,他说,自己陆续引荐了几家工作室入驻,10多处场所大门的对联都是他找国内艺术家写的,“我希望将这条古道打造成有艺术品位的文化走廊。”张成荣说。

转眼入驻已6年,成荣美术馆依然每月上新。张成荣还带动了更多的艺术人士入村。他希望一群人播撒的艺术种子,在这座800年的古村落生根发芽,在古鹤文脉上开出灿烂的花朵。

统筹:黄启艳 廖薇 采写:黄启艳 见习生 周昊 摄影:孙俊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