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简介】黄珊珊: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心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医教协同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促进会精神心理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蒋廷云:主任医师,博士,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山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中山市紧缺高层次人才,中山市精神疾病康复治疗创始人之一,为中山市学生心理健康、武警支队官兵心理健康顾问专家。
郑金山: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百名“家庭教育优秀宣讲者”,广东省家教家风优秀公益讲师。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部分青少年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刷视频、玩游戏等,出现“沉迷”问题,并因此引发亲子冲突、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
面对部分青少年的“机不离手”,不少家长吐槽“父母说的话孩子听不进”“不给玩手机就发脾气”。青少年的手机管理成为家长感到焦虑的痛点问题。
近日,中山日报“教育周刊”聚焦青少年“手机管理”话题,邀请中山教育、医学等领域专家,深入剖析孩子“机不离手”、对手机“难以割舍”背后的多维原因,探讨解决方案,为家长提供帮助孩子走向自律的“实战攻略”。
孩子为何对手机“难以割舍”?
●“教育周刊”:青少年容易沉迷手机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手机对于孩子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一味地禁止反而适得其反?
◎黄珊珊:手机之所以让孩子们着迷,是因其精准切中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多重心理需求。从心理机制来看,这种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即时反馈与成就感的满足。无论是游戏中的升级奖励,还是短视频的不断刷新,手机内容能在几秒内带来强烈的满足感。这种“即时满足”与学习中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感,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对学业受挫或压力大的孩子来说,手机成为他们寻找自我价值的避风港。
其次是虚拟社交与归属感的需求。和同学组队“开黑”不仅是娱乐,更是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多人在线游戏、社群互动满足了孩子对归属感和同伴认同的渴望。在心理咨询中,不少学生坦言“有时玩游戏只是为了和朋友们有共同话题”。
此外,手机还提供了逃避现实的“安全空间”。当孩子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困扰时,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让他们能够暂时逃离现实,获得掌控感和愉悦感。这种心理机制使得手机成为部分学生在情绪低谷时的“救命稻草”。
◎郑金山:2024年,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中山市“心晴守护”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全年开展的80场讲座中,我深切感受到家长们对手机管理的焦虑。
当我们放下对手机的戒备,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它反而能成为我们理解孩子的独特窗口。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三个重要的心理需求:
一是成就感缺失。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认可,或在学业中屡屡受挫时,虚拟世界就成了他们重获价值感的避风港。游戏中的升级、通关,短视频中的点赞互动,都在填补他们在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
二是社交认同焦虑。青少年时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远超我们想象。当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出现问题时,网络便成为他们的“最佳伴侣”。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在意社交媒体上的每一个互动。
三是家庭关系疏离:当亲子沟通出现障碍,手机就变成了逃避现实压力的工具。我们常常看到,越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越容易沉浸在手机世界。
手机是洪水猛兽吗?
●“教育周刊”:手机的使用与学习是否为必然矛盾?青少年使用手机,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黄珊珊:手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价值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把双刃剑。
从积极方面看,手机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工具,帮助查询资料、使用教育APP、拓展知识面;适度的游戏和娱乐能放松心情,尤其是一些益智类游戏,可以锻炼反应能力和策略思维;同时也能满足社交需求,维持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教育类应用程序APP能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
然而,过度使用手机会对中小学生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两个方面。
短视频的负面影响:其碎片化内容如同“注意力切割机”,通过持续推送15秒-30秒高频刺激会削弱孩子的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算法构建的“信息牢笼”基于偏好无限推送同类内容,将孩子局限于单一内容领域,阻碍多元认知发展。
同时,强光刺激和蓝光辐射会损害视力、影响睡眠,其中潜藏的扭曲价值观更可能诱导孩子模仿不良行为。
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是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长期沉浸虚拟世界可能导致现实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下降。过度游戏还会挤占现实社交时间,影响社交技能发展,而游戏内的充值机制更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如何帮助孩子走向自律?
●“教育周刊”:孩子被困在手机里,家长应如何应对?如何引导孩子走向自律,能够放下手机?
◎黄珊珊:在明确手机使用利弊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有效引导成为关键。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
给家长的引导策略包含四个要点:首先,做“内容策展人”而非“网络监察官”,通过与孩子共同筛选优质内容,将手机转化为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建立“契约精神”,商定合理使用时长(小学生≤1小时/天,中学生≤2小时/天),并设定用餐、睡前等“无手机时间”,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执行,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孩子信任和自主性。
再次,用高质量陪伴替代屏幕时间,通过运动、阅读等亲子活动,让孩子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拿得起放得下”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给学生的自我管理建议着重培养三种能力:一是善用工具进行自我约束,主动开启“健康使用模式”“青少年模式”,设定使用限额;二是建立任务优先级,区分“需要”与“想要”,坚持“先任务后娱乐”;三是发展线下兴趣,通过体育、艺术等活动获得现实成就感。对于自控力不足的学生,可以采取“环境隔离”策略,主动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
共建健康使用环境需要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共享手机时光”变监管为陪伴,在共同观影、探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理解;设定“无手机时间”守护家庭连接,让用餐、亲子阅读等时段成为高质量相处时光;通过共商“家庭手机使用公约”,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提升自控力。
手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禁止。当孩子在现实中获得充分的陪伴、认可和乐趣,虚拟世界的吸引力自然减弱。用理解搭建桥梁,以陪伴温暖成长——这正是我们与孩子在数字时代共同修习的人生课题。
◎蒋廷云:家长们应读懂心理需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刷手机行为要从主动与被动两个层面来看。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境,陷入焦虑烦躁的情绪,此时手机成为他们缓解情绪的“避风港”,这属于被动接受。
而另一些孩子,对手机里的视频、游戏、笑话等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旦其停止使用手机,便出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失眠甚至大发脾气等症状,这表明手机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其刷手机是主动还是被动。若孩子不使用手机时,仍能正常学习、生活与社交,那么手机只是其兴趣所在。若孩子为玩手机放弃学习与社交,这便是成瘾的表现,一旦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专业治疗介入。
从医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的前额叶发育不充分,对短视频、游戏这种新鲜、快乐、兴奋性的刺激很难自我控制,极易沉迷其中。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中,因手机管理问题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案例持续增多,有的孩子因游戏成瘾和家人出现严重冲突。
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在于早期处理与干预,早期制定规则往往比后期约束更有效。
如果孩子住校,不让带手机,实行物理隔离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周一到周六都在学校,周末偶尔想玩手机的孩子,家长应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约法三章”,并严格执行。早期若不制定好规则,后期再试图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将面临极大困难。
研究发现,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往往存在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倾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社恐,缺少社交技能,不敢和别人交往。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更多地向孩子传授社交技能,告诉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陌生人打招呼,怎样展开话题,帮助他们提升社交能力,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郑金山:孩子对手机的状态,反映家庭教育的样态。建议家长实行“滋养式教育”,通过构建积极家庭氛围、树立榜样力量、实施科学对话策略,从根本上破解手机管理难题。
首先是用理解接纳替代简单禁止。与其一味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如先理解他们使用手机的真实需求。试着问孩子:“今天在游戏里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
其次用丰富生活替代空洞说教。帮助孩子建立多元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尝试与孩子探讨体育赛事、音乐、电影等共同爱好,分担孩子对体重、朋友关系、考试等的担忧,当现实生活足够精彩时,孩子自然就不会过度依赖虚拟世界。
最后以希望感培育持久自律。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引导孩子明确任务,让孩子在可控的成就感中逐步建立自控力。
家长可用心理营养滋润孩子的成长,用智慧对话替代简单禁止,用理解包容化解对抗冲突。当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找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时,手机自然会回归它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
记者 王帆 杨健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