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文艺音符跃动百年骑楼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中山+

秋夜微凉,岐江之畔。当国庆的欢歌遇见中秋的明月,焕然一新的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披上了时代华裳。从10月1日至8日,这条百年老街化作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剧场,一场持续八昼夜的街头艺术盛宴在此上演。在中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市文联统筹、石岐街道办事处支持下,中山文艺家自觉集结,以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共同绘就了一幅情暖香山的文化长卷。

国庆假期,月上烟墩音乐会在孙文西路步行街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余兆宇 摄

艺术星火点亮老街新韵

舞台无处不在——从大庙下平台到127号平台,从庆隆广场延伸至思豪大酒店,文艺工作者的身影犹如跃动的音符,串联起百年商街的艺术脉络。为了让演出贴合老街氛围,大家提前调试乐器、调整编曲风格,减少激昂电声,增加适配骑楼空间的弦乐与民乐;演出间隙,有人蹲在台阶上核对曲目顺序,有人帮同伴整理演出服,忙碌的身影里满是专注。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能完成如此密集的公益演出,虽累但很开心骄傲。”10月14日,参与活动组织协调的文艺工作者坦言,所有同伴都带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热忱,有人推掉了家庭聚餐,有人放弃了出游计划,这份付出让大家都感受到沉甸甸的成就感。

文艺家们以赤忱之心与精湛技艺,为老街注入焕新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开场时,《我和我的祖国》的磅礴旋律与《平湖秋月》的婉转曲调交织,顺着骑楼廊柱流淌;《步步高》的喜悦、《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悠扬,日夜萦绕在老街巷陌。有人深情演绎《灯火里的中国》《幸福中国一起走》,熟悉的旋律引发观众跟着轻声和唱;“香山之子”组合成员整个假期无休,在庆隆广场首演原创作品《岐江情》时,有小朋友跟着旋律哼唱,他们便蹲下身与孩子互动,还把麦克风递到小朋友嘴边;闲暇时,他们又在步行街即兴演唱《咱老百姓》《我的中国心》,更趁着间隙在香山剧场录制献礼新作《为万世开太平》。

市民们纷纷驻足欣赏、拍摄小视频,还会主动过来合影,这份热情与认可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也更坚定了用文艺服务城市的信念。”“香山之子”组合成员谢付川动情地说。

10月2日与8日晚的演出更是高潮迭起,十余位文艺家接连献上《举杯吧朋友》《天路》《遇见深中》《敢问路在何方》等经典作品。“能以歌声为步行街重装开业添热闹,见证中山的城市新风景,这是特别珍贵的经历。”参与演出的文艺家卫伟感慨。歌声所至,游人如织的街巷瞬间化为沉浸式剧场,掌声此起彼伏,满是对美中山与繁荣祖国的深情礼赞。

国庆假期,中山文艺工作者为市民游客献上多场精彩演出(资料图片)。记者 余兆宇 摄

当《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在百年骑楼间回荡,市民游客眼中闪烁的认同感特别动人。此刻,传统民谣与时代金曲的交融,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生动的诠释。

志愿星光汇聚成河

这场盛宴的华彩乐章,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奏。即便因台风导致10月4日、5日演出临时取消,仍有文艺志愿者早早赶到集合点:有人抱着乐谱架,有人提着音箱,原本的户外演出没法进行,大家就围着骑楼的长椅排练,《月半小夜曲》的旋律在空荡街道里轻轻飘着,路过的居民停下脚步,隔着几米远静静聆听,还会轻声鼓掌;有人带着粤剧唱本,和同伴反复打磨《卖荔枝》《帝女花》的唱腔,力求呈现最地道的岭南韵味。

刚从全国群星奖决赛载誉归来的文艺志愿者,来不及倒时差就投入排练。为了适配老街的慢节奏,他们特意把广场舞动作改得更轻柔,排练时反复调整队形,确保每个转身、每个抬手都能与骑楼的光影呼应,最终用一支原创广场舞《彩云追月》,让市民领略到国家级水准的艺术风采。还有不少文艺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帮着搬运设备、引导观众,用细碎的行动织就了这场全域覆盖、形式缤纷的文化志愿图景。

当《映山红》的深情旋律拂过斑驳砖墙,当《平湖秋月》的清雅音符融入岐江粼粼波光,艺术与百年街巷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漫步的游客而言,这是转角邂逅的惊喜——一段熟悉旋律让老街游览多了诗意记忆;对焕新的城市而言,这是文化生命力的鲜活灌注——老建筑因艺术浸润重焕情感温度,城市夜经济因文化滋养更显蓬勃生机。

月华流转,乐声渐歇。八昼夜的街头艺术盛宴虽已落幕,但志愿精神的光芒恒久镌刻。中山市文艺家们以街头为舞台、以艺术为炬火,照亮了百年老街的新生之路,更诠释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与文化自觉:有人放弃假日团聚,提前三天准备演出服;有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直奔排练现场,常常忙到深夜;还有人特意把乐器搬到老街试音,只为到最贴合骑楼声学效果的演奏位置。

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默默付出的行动:有人用乐器传递情怀,有人用舞姿点亮街巷,有人用歌声连接你我,有人用坚守保障演出……万千星光汇聚成河,让焕新的孙文西路在文化滋养中澎湃着不息的生命力。这份自觉、奉献、共享的文化品格,恰是伟人故里最深厚的精神底蕴,也将伴随岐江的潮声,久久回响。

记者 柯颂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