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深读 |“都市孟母”乡村育儿经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山+

2025年2月,安颜(化名)一家四口自辽宁沈阳自驾2800多公里来到中山市桂南村。8个多月过去,她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两个女儿每天快乐地上学,在村里玩耍;她乐此不疲地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活动,结识了一群朋友。来到这里后,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她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当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渴望把孩子送进城里名校的时候,这些都市家庭却“逆流而行”,举家搬迁,在乡村积极创造养育孩子的好环境。

据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桂南学校校长石磊粗略统计,这两年有近70个外省市和港澳台家庭的近百个孩子到桂南学校上学,并且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

2025年11月13日《中山日报》04版 深读

都市妈妈举家搬到山村

安颜之前待过北京、云南、海南等地方,对中山完全不了解。今年1月,她来桂南村参加了“旗溪自然而然艺术节”,大人和孩子都玩得很开心,还探访了桂南学校,非常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2月末,他们一家四口就举家搬到了桂南,租了房子,大女儿就读桂南学校,小女儿就读南朗街道翠亨村石门幼儿园。

安颜说,这几年她和先生一直都在寻找这样的村子:有很好的环境,孩子可以自由亲近大自然;有融洽的社区氛围,村里每个人都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地理位置优越,家人在大湾区也有很多工作机会。“来了之后愈发觉得中山是一座能不断给我惊喜的城市。”安颜说。

来自台湾的“新村民”程品胜接儿子放学。记者 余兆宇 摄

来自四川广元市的杨涛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去年11月,她和孩子到珠海看航展后,受邀到桂南村做客,此前儿子的好朋友已经搬到了这里。杨涛非常喜欢村里的自然环境,感觉空气中弥漫着香味。带着和朋友共同养娃的期待,以及对多元社区文化氛围的向往,一个月后,她带着近80岁的父亲和11岁的儿子搬到了桂南。

如今,杨涛也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儿子开心地跟她说:“以前在城里住一年,感觉和邻居们距离还是很远,现在住几天就觉得很近很近了。”她认为,孩子们在桂南村有很多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村民之间有一种很强的链接,多元包容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在的生活方式。

放学了,家长接孩子回家,这个家庭来自辽宁。记者 余兆宇 摄

来自上海的水湄(化名)是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的负责人、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摆脱上海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去年3月,她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到了云南大理上学。但因家人不适应当地气候,听了一位教授朋友的推荐后,于今年来到桂南,两个孩子入读桂南学校四年级。她说,桂南是一个友好互助的熟人社区,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一天我在送小孩上学的路上说想买自行车,路过的一位宝妈就热心地过来跟我说在哪里可以买,这里有着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环境。”水湄说。

据桂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谭彦说,近两年来,搬到桂南的家庭越来越多,近期仍有不少家庭组团到桂南村考察,她说:“桂南村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

孩子在学校“慢成长”

桂南学校校长石磊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这两年他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明星校长”,要经常接待探校的家长和线上咨询。但他对此很清醒:“我们只是做了学校该做的事,回归到了教育该有的样子。”

11月3日下午3时左右,石磊带着记者穿过热闹的操场,来到学校的菜地。只见远处青山起伏,近处蔬菜郁郁葱葱,五年级三班的学生正在上劳动课。几个男孩拿着锄头松土,突然发现了青蛙,兴奋地蹲下身观察。孩子们叽叽喳喳,快乐而放松。来自重庆的吴天慧说,她很喜欢劳动课,有一次她炒了菜,用的就是自己种的青菜,感觉味道特别好。

菜地不仅是孩子们上劳动课的场所,更是他们的乐园。记者 余兆宇 摄

桂南学校于2003年创办,是一所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的九年制民办学校。2005年,大学毕业的石磊从重庆来到中山,成了桂南学校的第一位物理老师。12年前,而立之年的他成为校长,定下了“按课本上课”的铁律,主张回归生活与学习本质,让学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与人交往、好好亲近自然”。

孩子们在上美术课。记者 余兆宇 摄

2018年,石磊结识了桂南村艺术家“新村民”张耀仁、关勇,他们为桂南学校美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专业指导,桂南学校在美育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让其声名鹊起。2023年,桂南学校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年度关注学校”。为教育忧心忡忡的外地家长仿佛发现了“宝藏”,将目光投向这所山脚下的民办学校。石磊说,目前还有100多个家庭正在咨询考察。对此,已经在这所乡村学校工作了20年的石磊说:“我们不刻意培养‘特殊人才’,只是想给孩子留出慢成长的空间。”

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记者 余兆宇 摄

在石磊看来,家庭举家搬迁到桂南,不仅仅因为学校,更因为村庄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宜居需求。例如,这些孩子们放学后,在村里还有各种有趣的课程和活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桂南学校不是一座教育‘孤岛’,而是桂南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磊说。

“新村民”抱团养娃

11月11日下午,一群刚从桂南学校放学的孩子在几位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旗溪自然而然艺术节”发起者阿若的家中开展第一次社区调研,当天下午他们要访问6个“新村民”。“请问你们来到桂南村多少年了?为什么喜欢这里?你觉得这个社区还需要什么?明年你想为社区做什么?……”面对孩子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阿若认真回答。这是由杨涛等家长组织的活动,旨在让这些孩子多了解村庄和村民。

放学后,孩子们出发去村里做调研。记者 余兆宇 摄

杨涛的儿子世致一直有个心愿——亲手做一辆投石车。于是,杨涛联合社区擅长木工的“新村民”璟羲老师和其他几位家长启动了“造梦工坊”项目。最初,项目有6个孩子参与,一个多月后投石车做好了,孩子们给它取名“造梦一号”。今年“五一”假期,孩子们又在旗溪农场启动“投水弹体验”收费项目,5天时间里,孩子们挣了1000多元。杨涛开心地说,如果没有桂南村友好互助的社区氛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村子里生活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家长们非常认同这里的环境,也共同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在云南生活多年的公益人士蔡睿于今年2月把一对9岁的龙凤胎送进了桂南学校。她说,很多“网红村”没有像桂南这样,拥有一所有资质的学校,每个社区伙伴都有一股力量,大家来到桂南积极做事,氛围很好。来自广州的小蔡从事乡村儿童教育,孩子于9月入读桂南学校,这个决定只花了几天时间,她说:“桂南村与众不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面对孩子们调研的问题,村里的新村民回答得很认真。记者 余兆宇 摄

安颜搬到桂南后,脸上总是笑嘻嘻的。村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社区课堂开设了瑜伽、食育、英语戏剧、阅读等课程,家长们可以结伴学习,始终保持自我成长状态,她说:“教育只是我们考虑的一个维度,丰富多元的社区文化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

郑艳芬是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参与桂南村强村公司的运营工作。今年她也把家搬到了桂南村。她说,村庄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谁在这里生活”以及“他们在这里做什么”定义的,而桂南村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城市的“新村民”。这些“新村民”并不缺乏在大城市谋生的机会,而是渴望将知识、理想和生活融为一体,桂南村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验田”。她认为,桂南村依托村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这些“新村民”提供了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条件,他们当中很多是生态环保、自然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者,在桂南发展新业态,并通过人际频繁互动形成了高强度的社区凝聚力。所以,文旅公司因地制宜提出了“桂南学村”公共品牌IP,希望传递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动内涵的村落品牌形象。

共建共享“理想村庄”

桂南村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近10年间,越来越多“新村民”涌入,让这座拥有100多棵百年香樟树的古村落成了人们心中“理想村庄”。

2024年2月22日,来自市委组织部的谭彦成为桂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上任后她深刻感受到,在中山没有别的村能吸引这么多人专程找过来并定居“好好生活”。对桂南村的了解日渐深入,她也慢慢摸清了桂南村的发展脉络。

选择来到桂南村生活养娃的都市人,大多看好桂南的自然和生态宜居环境。记者 余兆宇 摄

谭彦说,桂南村这10年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被称为“旗溪1号新村民”的林洁在旗溪自然村租下土地建立生态农场,希望在大自然中养育孩子,她看好桂南的自然和生态宜居环境。以这一年份作为重要时间节点,寂静的山村开始了10年巨变。

2018年开始,林洁的生态农场吸引了年轻人进行生态种植方面的创业。他们怀着对自然、对土地的热爱,探索和实践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吸引了更多对此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推广,越来越多年轻人住到了村里,发挥各自在生态种植、自然教育、儿童美育等方面的专长,在桂南村推动多元可持续发展实践。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骑行上下学,也可以步行。记者 余兆宇 摄

2024年开始,桂南学校声名鹊起,认同该学校教育理念的许多外地家庭举家搬到桂南村,在村里开始了他们的养育实践。家长们日常的生活分享,吸引更多家庭把目光投向桂南。从个人到家庭,从儿童到老人,越来越多陌生面孔出现在村里,在村里生活,成为桂南村宜居的直接体现。

村民的增加对桂南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5月,桂南村旗溪社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成立,村民委员会、新老村民、专业智力团队聚焦生态保护、社区共建与文化融合三大方向,成立了多个专项小组,共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正因不断吸收新力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桂南村始终保持着有机生长和活力。

在桂南村的工作促发谭彦更多的思考,她心中“未来乡村”的模样越来越清晰:它既是自然的、美丽的、便利的,也是温暖的、互助的、共建共享的。它不是城市化的产物,而是回归村庄本该有的样子,不管是老村民还是“新村民”,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活。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