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频道
博爱之光照亮中山,历届慈善万人行累计收到善款超18亿元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中山+

“今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除了用于开展救援、救灾、救助以外,还用于支持市第二特殊学校建设。”日前,在中山慈善万人行专题发布会上,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缪美兰对于捐款用途介绍道。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回想起1989年的第二届慈善万人行为筹建启智学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原名)而募捐的情形。三十多年来,这所由爱心善款所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让更多残障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而在中山,还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慈善万人行的救助及民生公益项目。记者获悉,中山慈善万人行已走过35年,累计收到善款超过18亿元,支助公益项目超过100个。

让特殊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1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内展示区域中处处彰显着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一楼走道,各个年级的德育主题课程展示牌映入眼帘,有的是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蔬菜 ,还有的是学生制作灯笼或者写下春联祝福;在学校的展史馆,残疾人运动会游泳比赛银牌、全国陶笛之星少年B组独奏金奖等关于学生的各种荣誉介绍照片贴了满墙。

“这些孩子能接受正规教育是幸福的,三十多年前中山没有专门针对残障孩子的学校,他们一般都是被家长关在家里,长期下来性格自卑,与社会无法接轨,有时候整个家庭都被拖累。”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卢超文看着照片感慨道。他介绍道,1989年市领导有感于智力落后儿童家庭生计困难和发展困难,举办了第二届“慈善万人行”,将目标确定为“为筹建启智学校而募捐”。“市民知道他们所捐的款项是为了帮助残障孩子,于是纷纷踊跃捐款。正是在这种‘众人拾柴’的环境下,石岐启智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原名)得以顺利创办。”


▲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正在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开办之初,学校仅有3位老师和8位学生,地点在九曲河边上的一个废弃铁棚厂房。2003年,学校搬迁到了现址(中山市东区沙石公路6号)后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有56个班,717名学生。”卢超文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进步。学校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交通银行特教园丁、 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中山市师德标兵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多名学生还曾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最美南粤少年”“中山市美德少年”“中山市自强好少年”等称号,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

据悉,为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2022年经市政府同意,将建设中山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增加我市公办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因此,今年慈善万人行募捐善款除了用于开展救援、救灾、救助以外,还用于支持市第二特殊学校建设。

为困难家庭送去关怀和温暖

除了民生公益项目,中山慈善万人行也将关怀与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中。板芙镇板尾村民阿珍(化名)春节前收到了市红十字会亲自送来的米面、花生油等救助物资和慰问金。据悉,阿珍患有脑部重大疾病,母亲因照顾他没有工作,一家人靠着父亲的临时工收入生活。提到此次慰问,阿珍笑言:“ 虽然眼下有些困难,但生活中有政府及好心人的关心,仍觉得要乐观生活。”

阿珍是众多“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的受益者之一,还有一千多个像他一样的困难家庭收到了市红十字会的救助物资。“今年,我们也收到了政府送来的慰问金及米、油等慰问品。”冯先生谈起市红十字会开展的“博爱送万家”活动,表达了感激之情,“工作人员还贴心询问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鼓励我们坚强面对生活困难,树立信心,感觉很温暖。”


▲市红十字会举办“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市红十字会“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各级红十字会共同参与的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扶危济困的传统品牌项目,也是本届市慈善万人行活动之一。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主要是由市、镇(街)红十字组织政府部门、学校红十字会、爱心企业和志愿者,以分组分片、集中和上门探访慰问等形式对困难家庭开展物资和捐款慰问。

据悉,今年市红十字会筹集款物76万元,对本市“双低”家庭、独居老人、残疾人、贫困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等共计1500户进行慰问。


记者 袁婵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