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开学了,孩子出现“假期综合征”咋办?
此并非疾病,而属于一种“应激”状态,故不必排斥,而要积极应对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中山日报

暑假已接近尾声,各中小学校迎来开学,孩子好不容易放松下来的心理模式也面临着改变,同样需要适应。从轻松到紧张,容易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的症状与表现,这种在假期之后出现的心理、生理上的不适称为“假期综合征”。孩子出现开学后“假期综合征”咋办?昨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心身医学科主管心理治疗师黄圆媛,她就这一问题给家长和孩子们支招。

坦然面对焦虑与各种情绪

假期综合征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黄圆媛表示,孩子可能会存在短时间内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或头痛、失眠、对上学上班产生恐惧或者厌恶的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吃不下饭等症状。“假期综合征”并非疾病,而是因为适应不良产生的一组症候群。

孩子该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呢?黄圆媛建议,孩子接受与面对状态“切换”的“焦虑”感,是应对“假期综合征”的第一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有可能因为心理状态的切换机体产生的自我保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孩子的身心正在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与状态。

有人质疑,“假期综合征”是不是就是“懒”“不思进取”,但其实在假期过渡到正常工作学习日,很多人都会存在不舍得自由舒适的状态的情绪,也会有担心不能很快适应紧张生活的情绪,这属于一种“应激”状态,而并非是因为“懒”失去动力。焦虑与其他情绪正是一个信号,提示孩子们需要认真对待新学期的到来,故不必排斥它。

规律调整作息 制定学期计划

暑期在家没有学业与课程的束缚,也没有了学校时间的管理,孩子往往会打破自己平日作息的规律,有的同学还会晚睡甚至熬夜、昼夜颠倒,到返校时容易出现作息不适应,失眠或者睡眠不足。建议慢慢调整自己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睡前玩手机、打游戏或者进行较刺激的运动,“假期综合征”的预防需从建立身体的掌控开始。

“作息逐渐规律后,此时消除迷茫、焦虑的状态需要制定新学期的计划,建议专门有一个笔记本记录计划,计划不宜过大,以日计算,从一些小的任务开始慢慢恢复学习的状态,当完成一个计划时可以打上勾,增加自己的成就感。”黄圆媛指出,现在是信息时代,家长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也可以让孩子利用网络寻找新学期课程或者学习资料进行预习,以便对新学期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划与想法。这对于消除不适应感与未知的恐惧有一定的帮助。

孩子要学会倾诉宣泄压力

黄圆媛建议,孩子要多鼓励自己,包容接纳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肯定自己。当遇到情绪或者矛盾时,可多跟家人、同学朋友倾诉。要知道一个孤立的人是走不远的,相互帮助让我们变得更勇敢更无畏更能适应新环境。家人朋友师长的支持能够让我们的安全感更充足,击退焦虑恐惧不适应的感觉。倾诉是一味良药,当我们向信任的人说出自己的委屈、烦恼、愤怒时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压力,让心情得以恢复。

家长多些支持陪伴与理解

当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假期综合征”,可能也会忍不住的担心与焦虑,甚至比孩子更明显。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的“假期综合征”呢?黄圆媛提出,首先家长作为成年人,应该先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越是情绪化,家长越应该临危不惧,这样才能客观看待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真正地帮助到孩子,成为孩子的支持与动力。

其次,家长不要预先在头脑里面想着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预设孩子的性格会怎样、“不听话”“不认真”等。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倾听孩子,毕竟年代不同,不能用自己小时候的观点看孩子现在的问题,多些支持陪伴与理解。

再次,家长可以创造一些仪式感,比如开学的小礼物,陪伴孩子调整生物钟,陪伴孩子运动,多参与孩子的课余生活等,让孩子感觉到不孤立,以便更好适应学校生活。

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呢?黄圆媛表示,“假期综合征”调节了一段时间后依然厌倦、乏力、担心、迷惑、情绪低落、厌食、失眠、孤独感明显、烦躁、激动、歇斯底里、暴饮暴食等症状,家长需要注意识别,及时带到专科门诊或者医院就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