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黄静文、副主任医师龚华春、护士长陈秋兰正在查房。 通讯员供图
近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成功救治一例发热患者。该患者的起初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最终被确诊为患有肾综合征出血热。
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提醒市民,如果发现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时,需警惕患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能性,尤其是接触过老鼠的人群。
■成功救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
近日,患者李先生(化名)因“发热伴头痛1天”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医生经检查发现他的胸前皮肤潮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起初,医生怀疑李先生患有登革热或其他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但相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李先生持续高热不退。
医生经过进一步深入询问后发现,李先生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家中曾有老鼠活动的痕迹。因此,医生怀疑李先生患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但首次抗体检测是阴性。
看似有用的线索又断了,李先生的病因诊断此时陷入“僵局”。就在病因难以确定时,李先生的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了低血压休克、上颚新出现散在出血点、蛋白尿、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此时,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团队果断按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治疗,给予液体管理、稳定内环境、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择期再次复查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异性抗体。
最终,李先生平稳渡过危险期后,他的抗体检测结果也出现明确的阳性,确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经过及时治疗,目前,李先生已康复出院。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什么?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龚华春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病毒存在于鼠的唾液、尿液、粪便中。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典型症状方面,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其中,发热期中,患者急起高热(39-40℃),伴“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胸潮红,似醉酒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腋下等处皮肤出血点,尿蛋白阳性。白细胞可先升后降,血小板减少。
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主要由血浆大量外渗导致。
少尿期中,患者的尿量显著减少(<400毫升/天),甚至无尿。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此期间病死率较高。
多尿期中,患者的尿量显著增多(>3000毫升/天),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
恢复期中,患者的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体力逐步恢复。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灭鼠防鼠是根本,室内应封堵孔洞,使用粘鼠板、鼠夹,保持清洁,食物密封保存,垃圾及时清理。室外应清理杂物、草丛,减少鼠类栖息地。”对此,龚华春介绍道。
龚华春提醒,市民应注意食品与环境卫生,食物、饮水要加盖密封,不吃被污染的食物;清扫可能有鼠类排泄物的区域时,务必戴好口罩、手套。
另外,市民如果被鼠咬伤或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理伤口,及时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
龚华春表示,对于高发地区居民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高危人群,建议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疫苗需按程序接种多针次才有效,市民可咨询当地疾控中心。
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急、进展快,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尤其是接触过老鼠或生活在老鼠活动频繁区域,请及时就医。”龚华春提醒道。
记者 王帆 通讯员 胡宁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