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19岁,肿瘤直径达10厘米!年轻女性同样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2025-10-22 来源:中山市第六人民医院

尽管乳腺叶状肿瘤

多见于40-50岁女性

但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均有可能发病

近日,一名19岁患者长出了

直径达10cm的乳腺叶状肿瘤

可见年轻女性须同样引起重视

一、疾病特点回顾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的混合性肿瘤,呈分叶状生长,分为三类:

●良性叶状肿瘤

●交界性叶状肿瘤

●恶性叶状肿瘤(即叶状囊肉瘤)

肿瘤直径>10cm称为“巨大叶状肿瘤”,提示病程较长或生长迅速,需警惕恶性转化可能。

二、19岁女性患巨大叶状肿瘤的特殊性

年龄因素异常

常见发病高峰为40-50岁,19岁属早发,应考虑以下情况:

●内分泌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长期使用含雌激素药物(如避孕药)

●遗传倾向或基因易感性(如BRCA基因突变)

肿瘤体积巨大(10cm)

提示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长期未被发现或忽视症状

●肿瘤生长迅速,具侵袭性

●存在恶性潜能或已为恶性叶状肿瘤

三、临床表现与风险

1.典型症状

●无痛性、单发、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但活动度差

●皮肤紧绷、变薄,浅表静脉曲张(因血供丰富)

●极少数可出现皮肤溃疡或乳头溢液

2.潜在风险

●良性者术后复发率较高

●恶性者可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肺、骨最常见)

四、检查与评估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初步判断肿块性质、边界、血流

●乳腺钼靶(X线):年轻女性乳腺致密,辅助价值有限,但仍可观察钙化

●乳腺MRI:评估肿瘤范围、多灶性、胸壁侵犯

2.病理确诊

●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明确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

●免疫组化检测:如Ki-67(增殖指数)、p53、CD34等辅助判断良恶性

3.全身评估(尤其对巨大肿瘤)

●胸部CT、腹部超声/CT:排除远处转移

●骨扫描(如有骨痛):排查骨转移

五、治疗原则

主要治疗方式:手术切除

推荐术式

●广泛局部切除术(保乳手术):适用于良性或交界性,确保切缘阴性(≥1cm)

●全乳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巨大、多灶性、切缘难以保证或恶性叶状肿瘤

不推荐保乳的情况

●肿瘤>5cm且无法保证切缘

●复发性或恶性叶状肿瘤

辅助治疗(视病理类型而定)

放疗

●可考虑用于恶性叶状肿瘤或切缘阳性/复发高危者

●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化疗与靶向治疗

●尚无标准方案,恶性者可考虑参与临床试验或个体化治疗

●对于转移性病例,可考虑使用蒽环类+异环磷酰胺等软组织肉瘤方案

六、预后与随访建议

1.复发率:

●良性:约10%-20%

●恶性:可达30%-50%,尤其在2年内

2.转移风险:

●恶性者约20%发生远处转移

3.随访计划:

●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至少5年

●包括:乳腺查体、超声、必要时MRI或全身检查

七、医生建议

尽快就医:建议至三甲医院乳腺外科或肿瘤专科就诊,完善检查。

避免自行用药:尤其含雌激素类药物(如某些保健品、避孕药)应暂停。

心理支持:年轻患者易产生焦虑,建议寻求心理疏导。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避免高脂饮食

●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