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教育界,田云伏的名字始终与“创新”“情怀”“实干”紧密相连。从中山纪念中学初中部常务副校长和纪中副校长,到三鑫双语学校创校校长,再到如今的中山市西湾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这位深耕教育42年的“老兵”,始终以“让每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为信念,在民办教育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近日,我们走进西湾外国语学校,与田云伏校长深入对话,探寻他的教育哲思与实践之路。
荣誉是责任的起点:“教育者要永远在路上”
记者:您曾荣获“中山市名校长”“全国十佳民办学校校长”“华夏英杰”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田云伏:荣誉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起点。1995年获评“中山市优秀党员”时,我告诉自己要对得起学生的期待;2003年入选《华夏英杰》,我意识到教育者要为行业探索方向;如今来到西湾外校,这份“名校长”的头衔更像一份“军令状”——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把未来托付给我们,容不得半点懈怠。
在三鑫双语学校创办初期,我们面临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的困境,但凭着“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初心,硬是创下了“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山民校纪录。现在西湾外校站在深中通道开通的风口,我常对团队说:“荣誉会褪色,但教育的使命永远鲜活。”
读书是“无罪”的: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记者:您提出“读书是无罪的,学生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
田云伏:“读书无罪”是我常说的话。孩子天生好奇,关键是怎么点燃这把火。在三鑫时,我们取消了“必读书单”,换成“好书推荐墙”,让学生自己投票选书;语文课上,我带着学生把《论语》编成情景剧,把古诗画成漫画。有个学生原来一上课就睡觉,后来因为沉迷《三国演义》的角色扮演,不仅成绩提升,还成了班级“故事大王”。
写字也是同理。我常说“字如其人”,不是要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通过一笔一画培养专注力。有个家长曾对我说:“田校长,我儿子原来作业本像‘鬼画符’,现在练字后居然会主动整理书桌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动态看待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待进步生”
记者:您认为“教育应把学生放在动态中看待”,这一理念如何实践?
田云伏: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被贴标签的孩子。2001年,有个家长带着孩子找到我,说“这孩子没救了”。我观察后发现,孩子只是对数学没兴趣,但动手能力极强。我们让他加入科技社团,没想到半年后他拿了全市航模比赛一等奖,数学成绩也从40分提高到70分。
在西湾外校,我们推行“成长档案袋”制度:不看单次考试分数,而是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今天主动提问了,明天帮同学讲题了,这些都是“闪光点”。教育就像种田,有的苗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浇水施肥、静待花开,这才是规律。
公办与民办:殊途同归的“育人初心”
记者:您兼具公办与民办学校管理经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田云伏:公办学校像“航空母舰”,资源雄厚、体系成熟;民办学校则像“快艇”,灵活机动、特色鲜明。比如在三鑫,我们首创“诗教课程”,把古诗词融入晨读、运动会,甚至食堂标语,这就是民办学校的“船小好调头”。
但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核心都是“育人”。公办学校要兼顾公平与质量,民办学校则要在市场中坚守教育本质——不能为了招生搞“掐尖”,也不能为了利润减配师资。我常对民办校长说:“家长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品牌。”
打造“适合的教育”:西湾外校的“一体两翼”实践
记者:从三鑫到西湾外校,您如何打造“适合学生”的学校?
田云伏:西湾外校的“一体两翼”方针就是答案——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德育和兴趣为两翼。比如我们开设“湾区少年”课程,带学生走访孙中山故居、深中通道工地,让课本里的“家国情怀”变成看得见的实景;兴趣课从机器人到粤剧,学生可以跨年级选课,甚至自己申请开社团。
深中通道开通后,很多深圳家长来咨询。我们提出“双师课堂”:深圳名师远程授课,本地老师跟进辅导,让两地资源真正“融通”。有家长问:“田校长,你们和深圳名校比有什么优势?”我回答:“我们不复制名校,我们要培养‘懂湾区、爱中国、通世界’的西湾人。”
未来教育:让每个孩子“找到美好的自己”
记者:您认为未来教育会走向何方?
田云伏:未来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现在有些学校搞“衡水模式”,学生成了做题机器,这是本末倒置。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
在西湾,我们试点“生涯规划课”,从初一就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心理健康课上,我们教孩子“失败也是礼物”——有个学生竞选学生会失利,后来在“挫折分享会”上哭着说:“我现在知道,勇敢尝试比输赢更重要。”
至于民办教育的未来,我认为要“回归初心”:不搞资本逐利,不搞虚假宣传,而是像老农民种地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来西湾不求待遇,就想看看——当教育去掉浮躁,能开出怎样的花。
尾声:教育是“良心活”,情怀是“永动机”
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田云伏的办公桌上,那里放着一本泛黄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他说:“我今年64岁,有人问我‘还能干几年’?我说只要家长信任、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教育是‘良心活’,情怀就是我的‘永动机’。”
从三鑫到西湾,从“问题学生”的转变到民办教育的标杆,田云伏用42年的坚守证明:教育的真谛,不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美好的自己”。而这,或许就是一位教育者最动人的“校长说”。
记者:林燕英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