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怎么治、如何防?一文读懂
发布时间:2025-08-01 来源: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什么是基孔肯亚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

它的名字来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Chikungunya”,意为“弯腰曲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而无法正常活动的状态。

核心症状:

发烧: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3-5天。

关节痛:全身关节(尤其是远端小关节往往更多发)剧烈疼痛,像“被针扎”或“骨头错位”,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皮疹: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

其他:头痛、肌肉痛、乏力、恶心等。

关键提醒: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比普通感冒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若近期被蚊子叮咬过或去过流行地区,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这种病的流行情况如何?

1. 全球:100+个国家流行,每年百万病例

基孔肯雅热起源于非洲,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2020年至今,东南亚持续流行,年病例数超50万;欧洲每年有数百例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和东南亚。

2. 广东省:输入性病例为主,本地传播风险高

广东省是我国基孔肯雅热的“高发省份”,紧邻东南亚(基孔肯亚热流行区),每年有大量人员往来,输入性病例多;夏秋季高温多雨,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数量多,也加重了影响。

我们要如何预防防控?

基孔肯热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退烧、止痛。因此防控的核心是“切断蚊子传播链”。以下是4条“黄金法则”,人人都能做到:

1.控制传染源:患者要“防蚊隔离”

患者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内,血液中含有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他人。因此:

患者在家或医院隔离,避免被蚊子叮咬(如使用蚊帐、关闭门窗);

家属照顾患者时,要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涂驱蚊剂)。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从“清除积水”开始

蚊子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中间媒介”,消灭蚊子的滋生地是最有效的方法:

清积水:每周检查家里的花盆、水桶、轮胎、空调滴水管等,彻底倒干积水(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积水中);

防叮咬:夏秋季尽量避免在清晨和傍晚等蚊子活跃时段出门;穿长袖上衣、长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等等;

蚊:使用蚊香、电蚊拍、灭蚊灯,室内可安装纱窗、蚊帐,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的房间。

3.保护易感人群:无疫苗,全靠“防蚊意识”

所有人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流行季节(夏秋季)尽量减少去草丛、树林、积水多的地方;

如需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提前了解当地情况,携带驱蚊剂、蚊帐,返回后一段时间内若有发烧、关节痛,立即就医并告知出行

4.社区联动:共同清理“公共积水”

基孔肯雅热的防控需要社区参与,比如:

清理小区的下水道、化粪池、公园池塘的积水;定期喷洒灭蚊药(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宣传防蚊知识,提高居民意识。

如果患病了该怎么办?

如果患者确诊或疑似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需遵循“隔离防传播、对症治症状、监测防重症”的核心原则,以下是具体处理步骤,按优先级排序:

1.立即“防蚊隔离”。关闭门窗,使用蚊帐、纱窗防止蚊子进入,避免传染他人。

2.寻求医疗帮助。及时到医院对症治疗,做好退烧、止痛,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用拐杖或轮椅辅助活动,减少关节负担。

3.调节作息。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需多喝水或喝电解质饮料清淡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增强免疫力。

4.做好随访。发病后1-2周内,需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排除药物副作用,观察体温、关节痛变化;约10%-30%的患者会出现慢性关节痛(持续数月至数年),需定期到风湿科就诊。

关键提醒

不要乱用药:基孔肯雅热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等)无效,不要自行服用。

预防为主:未感染的人群需做好防蚊措施(如清除积水、涂驱蚊剂),避免被蚊子叮咬,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温馨提示:

记住这3点,远离“蚊子病”

1. 症状识别:

发烧+剧烈关节痛+被蚊子叮咬过=立即就医;

2. 防蚊优先:

清除积水、涂驱蚊剂、穿长袖,比“等生病再治”更有效;

3. 旅行注意:

去流行地区要做好防蚊措施,回来后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