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中山书展迎来马伯庸《桃花源没事儿》“见微系列”图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活动中,马伯庸既揭秘了这部以妖喻人的作品创作故事,也在媒体采访中针对青少年有关历史书籍阅读话题展开分享。
从灵感到定稿耗时12年
《桃花源没事儿》讲述天生穷命的玄穹在桃花源当了个钱少活多的俗务道人,偏偏他赶上桃花源的一场大危机,成了最适合的“背锅侠”。该小说以妖喻人,以幻写实,将成长的阵痛变成一个有寓世意味的故事,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直抵人心。

谈起《桃花源没事儿》的创作缘起,马伯庸回忆道:“2013年我儿子刚出生不久,小区片区民警曾跟我聊起一段经历,有家小饭馆长期将杂物堆放在消防通道,多次劝导仍未整改。直到一位道长路过,以‘风水挡财运’为由提醒店主,对方竟连夜清理了杂物。”他坦言,这段充满生活烟火气的插曲让他忍俊不禁,也催生了最初的创作灵感。
从灵感萌芽到最终定稿,这部作品耗时近12年,期间经历多次调整。“最开始设定在现实背景,后来又改到古代,最终定在了大家熟悉的‘桃花源’。”马伯庸笑称,自己前六年对故事的想法都有变化,直到2024年才最终完成这部作品。
“这本书更像我的‘人生年轮’。”马伯庸感慨道,12年来自己从初为人父到步入中年的心境转变、对生活重量的感知与思考,都融入了这本书。他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留意这些方面,从而感受到一个人成长的轨迹。
将阅读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爱上阅读
媒体采访中,马伯庸还分享了对青少年阅读的见解。他提到,《桃花源没事儿》虽为奇幻架空故事,但角色多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白蛇传》的意象、《聊斋》的妖怪形象都能在书中找到。“如果孩子喜欢书里的角色,不妨顺着去了解背后的经典,比如读《聊斋》、看古代四大爱情悲剧,或是去探寻传统妖怪文化和传说,这是接触中国文化的好方式。”
对于儿童要不要读历史的问题,马伯庸认为益处良多。“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很多故事、人物当下可能读不懂,但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总有一天会突然明白其中的意义。”他以自身经历举例:“我年轻时对亲子情似懂非懂,当了父亲后再看相关故事,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付出,这就是阅读和生活的联结。”

他还特别提醒,阅读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空话。书里不懂的词句、故事,亲身经历后会豁然开朗。只有让阅读和实践结合,小朋友才能真正爱上阅读,读懂书本里的深意。”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小读者早早捧着马伯庸的系列作品静坐阅读。初二学生甘佑祺同学,正翻着马伯庸的书,她告诉记者:“马老师写的历史故事特别细腻,很生动,一点都不像传统历史书那么枯燥。”
见面会签名环节,李同学特意将提前写好的信递到马伯庸手中,信里满是对其作品的喜爱。接过签名时,李同学兴奋地说:“我小时候第一次读他写的《古董局中局》,就彻底迷上了。他的作品对我影响特别深,不仅让我慢慢学会从不同角度看文化、看历史,也深深塑造了我的阅读偏好。
编辑 袁婵 二审 陈彦 三审 江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