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位于中山三角镇的火王智能厨电(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王厨电”)车间里,工作人员轻触智能灶屏幕,“油酥花生米模式”启动,锅底温度始终锁定在175℃,检测仪上的油烟数值稳定在0.1mg/m³。这家从深圳创新土壤萌芽、在中山制造沃土燎原的“智能之火”正越燃越旺。
火王厨电总经理杨光透露,车间的智能看板实时跳动着供应链数据:小榄镇的五金件、东凤镇的玻璃面板、火炬高新区的传感器……30公里内配齐一台智能灶的所有“器官”。
这种“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协作,让“基于数字化的智能控制技术”得以快速落地。深圳团队攻克的“火焰数字化”技术,将火势转化为具有15档精准数值;中山基地则凭借成熟的模具开发能力,把实验室成果变成量产产品。数据印证效率:企业产品迭代周期缩短40%,今年销售额逆势增长超10%,智能化产品占比超60%。“这不是功能叠加,是对厨房逻辑的重构。”企业鉴定委员会主任、重庆大学教授彭世尼坦言,防忘关火自动保护、远程控火等12项智能功能,助力传统灶具更新换代。

1992年,深圳宝安的厂房里,第一台火王厨电旋火灶燃起螺旋形火焰。1996年,这个带着深圳特区基因的品牌,以单品亿元销售额领跑尚在萌芽的厨电市场。2013年,火王厨电将制造大本营迁至中山三角镇。“看中的是这里从五金冲压到整机装配的完整链条。”杨光回忆,中山2000多家厨具配套企业构成的“产业热带雨林”,让模具开发周期从45天压减至20天,制造成本降低18%。正是这份底气,支撑火王2015年率先启动智能转型,2018年推出行业首款触屏灶——如同“厨电界的智能手机革命”,彻底淘汰旋钮操控时代。33年深耕“控火”,该企业已获得300多项专利,构建起覆盖灶具、烟机、热水器等十大品类的智能生态。
杨光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研发人员每周经深中通道来中山调试产线;紧急物料经“深中组合港”通关,当天即可上线。
在中山,像火王厨电这样的“深圳延伸故事”还有很多。翠亨新区的粤深·湾区智谷,23家深圳企业在此建起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镇“工改”腾出的土地上,深圳智能家居企业正建设年产500万台套的生产基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山承接深圳产业项目投资额同比增42%,智能家电领域占比超六成。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