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人作坊年销2000万元,中山手工灯点亮天安门广场丨媒体赋能企业行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中山+

10月27日上午,中山横栏镇某工业园区的三层厂房内,没有自动化流水线的轰鸣,只有6名工人围在长木桌前忙碌:戴老花镜的老师傅指尖沾着透明硅胶,正将灯珠逐颗嵌入弧形灯槽;年轻工人蹲在地上,用卷尺反复丈量护栏灯的金属框架,误差要求控制在2毫米内——这里是广东双甲照明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甲照明”)的生产车间。30名员工、全手工制作不规则户外灯,却在近两年稳稳实现2000万元年销售额,更曾凭过硬品质拿下天安门广场纪念活动灯具订单。

在双甲照明生产车间,工人将灯珠逐颗嵌入弧形灯槽。 记者 文波 摄

手工车间里的“毫米级”规矩

“我们做的都是‘一人一方一工程’的定制款,没有固定模具,机器替代不了手工的精准。”双甲照明董事长刘小根拿起车间里一盏高速公路护栏灯,灯体接口处看不到一丝缝隙。不同于多数企业追求的“快产快销”,双甲照明有一套“反效率”的生产法则:所有灯具必须经过24小时老化测试,灌胶、密封、亮度校准等工序同步完成,工人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别人4小时测完出厂,我们因此多花20小时,就是为了避免户外使用时漏雨、烧灯。”

双甲照明董事长刘小根介绍公司产品和发展策略。

在车间角落的测试区,12盏刚组装好的水池灯正连续亮着,电线连接着简易的温度检测仪。“上个月太原一机场的机场路订单,客户要求零下20度不冻裂,我们就在这里用冰柜模拟低温环境,连测3天。”刘小根说,这种“笨办法”反而成了小企业的优势——去年安徽一条偏远高速的护栏灯项目,大企业嫌订单量小、要求多不愿接,双甲照明的工人带着工具去现场调试光照角度,最终做出的灯具既不刺眼,又能让光线照到15米外的路面,“道路照明不是拼参数,是拼对场景的理解,这得靠人盯着做。”

不贪规模,代工只做“顶尖小单”

“一些大品牌旗下的企业都找过我们代工,但不是所有订单都接。产量大了要扩人、扩设备,货款还捏在别人手里,小企业扛不住这种风险。”刘小根的代工逻辑很清晰:只接小批量、高要求的顶尖订单,“既能赚技术经验,又不影响自己的定制单,主动权得在自己手里。”

这种“克制”背后,是曾经的教训。2013年,刘小根曾跟风做互联网灯饰平台,想靠“规模扩张”赚快钱,最终亏损400多万元,直到2021年才还清债务。“从那以后就明白,小企业不能学大企业‘铺摊子’,要做‘小而尖’的生意。”如今双甲照明的业务结构很稳定:70%是自主研发的定制项目,10%是顶尖代工,20%是外贸订单。“去年印度、沙特的客户来考察,看到产品,反而更信任——他们要的是能适配当地气候的灯具,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产品。”

淘汰赛里的“接地气”打法

当下灯饰行业正经历“残酷淘汰赛”,双甲照明却能保持每年15%的销售额增长,秘诀在于“比大企业更接地气”。刘小根每天至少花6小时在车间,工人遇到技术问题能当场拍板;接到南沙滨海公园的地砖灯订单,他会亲自去现场测日照时间,调整灯珠亮度;就连采购配件,也坚持选大牌IC芯片、行业顶尖的灯珠,“成本是高一点,但质量出问题,小企业赔不起。”

工人仔细组装户外灯。 记者 文波 摄

今年7月的天安门广场灯具订单,更印证了这种“接地气”的优势。面对紧急的工期,双甲照明没有依赖智能设备,而是动员珠三角供应链,工人24小时轮班手工迭代样品,最终按时交付产品。灯具从9月2日亮灯到18日活动结束,全程零故障。

“大企业有规模,但我们有‘决策快、肯拼命’的劲头。”刘小根说,就像这次订单,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提前三个月介入,最终却被双甲照明“抢”了下来,“靠的就是比他们多跑现场、多改细节。”

“未来行业竞争会更激烈,但只要我们守住质量,把‘小生意’做精,就有生存的空间。”刘小根的话,或许正是无数中小企业的生存启示。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