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个新品种!中山玉米试验田超120个品种秋收
发布时间:2025-11-03 来源:中山+

11月的中山,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民众街道广东三亿种业有限公司的(以下简称“三亿种业”)农业试验田内,饱满的玉米棒挂在枝头,陆续进入秋收尾声。这片面积约70亩的农业试验田,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涵盖超120个品种。

农业试验田内种满了各个品种的玉米。记者 缪晓剑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存在投入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让不少种植户望而却步。就中山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而言,三亿种业是目前唯一进行玉米研发育种的企业。其负责人张荣德介绍,一个玉米新品种面世,需要经过反复筛选种植大约10年时间,也即经过“十道关”后才能走向市场。

玉米新品种培育大约需要10年

步入三亿种业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绿意盎然的玉米,黑色地膜规整地覆盖在垄间。一块块白色标牌矗立在玉米旁,清晰记录着“白雪公主”“三亿甜”“小花糯”“双色”等品种信息。因进入秋收尾声,工作人员正拿着篮筐采收玉米,各方性能表现较好的玉米,他们也会标记出来,待到自然风干后进行下一轮种植。

工作人员在试验田里采摘成熟的玉米。记者 缪晓剑 摄

“新品种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张荣德随手从玉米秆上掰下品种名为“三亿甜”的玉米说,玉米品种的培育通常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工作人员要根据其植株高低、玉米棒颜色大小、结穗率、抗病性等多方综合对比,每次优中择优进行杂交,以此得到性能稳定、能够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玉米。

对于传统育种而言,因为要适应自然生长规律,并且各方表现性能要稳定。他表示,每选中一个新品种进行培育,每年需要进行春秋两轮种植,并且要经过大约7年反复试种,才能培育出一个相对成熟的新品种。除了企业自己试种多年之外,选育的品种还要经过国家等相关部门试种3年到5年不等,最终经过专家审定才能走向市场。

以张荣德与泰国一家种业公司选育的新品种“三亿甜”为例,虽然之前已在泰国种植4年,颜色、口感等各方性能已相对稳定。但为防止该品种在中山等南方地区生长“水土不服”,于是2024年他将其引育在民众基地,至今已经进行4轮种植。在试验种植该品种时,张荣德发现受到日照、气温、病害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该品种的色泽、结穗均匀度等性能表现已经相对稳定。

“三亿甜”玉米。记者 缪晓剑 摄

已有品种送往国家审定

张荣德透露,目前三亿种业公司已经选取了包括“三亿甜”在内的四五个品种送往国家审定,预计明年还将有4个品种陆续送入。出生在蔬菜世家的他,此前与父辈也主打蔬菜新品种培育,近几年看中鲜食玉米的高附加值后,便做起了玉米新品种培育。他坦言,如果玉米新品种培育成功且受市场欢迎,每个新品种每年将带来几百万元的收益。但一个成功的蔬菜新品种,每年收益虽然可达到几十万元,但其实两者之间投入成本相差不大,收益却是倍数差距。此外,加上合作方泰国企业有着玉米种植成熟的技术条件,因此双方达成合作,走上了玉米品种培育之路。

对于种业公司而言,开始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不仅需要面对新品种是否培育成功的挑战,还需承担高昂的成本投入。“虽然我们基地有120多个玉米品种,但经过逐年反复筛选淘汰,预估最终能推向市场的也只有10多个。”张荣德笑着说。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人工、地租、地膜等基础设施投入,每年民众基地大约需要200万元的成本。不过,靠着此前经营蔬菜积累的资金,再加上国家、省、市等各级补贴,基地目前能维持日常运营。“种子培育本就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慢慢看到进步。”张荣德补充道。

“白美人”玉米。记者 缪晓剑 摄

虽然中山是三亿种业公司在此进行玉米新品种研发的试验田,但其已经在海南、韶关等地有合作基地,一旦新品种审定推向市场,这些基地将承担起种子繁育的“角色”,实现市场规模化销售运营。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种子站站长陈国军表示,“虽然三亿种业在中山只是小小的一片试验田,但也是中山唯一的试验田,有效填补了中山玉米种业发展的空白。”

眼下,第二十四届广东种业博览会中山分会场暨中山市2025年秋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会已经拉开序幕。三亿种业作为今年三大分会场之一,在11月5日前也主要聚焦鲜食玉米展示,而在12月5日至12月10日阶段,他们还将集中展示辣椒、茄子、番茄等蔬果新品种。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