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篮球项目女子18岁以下组比赛进入第二个比赛日。中山市体育馆内,运动员们激烈角逐;馆外,身着红色服装的城市志愿者忙碌穿梭,成为赛场外的一道风景线。来自香港的邓念慈,正是这抹“志愿红”中的一员,这是他投身中山赛区志愿服务的第一天,赛前一小时便到岗,指引观众方向、规范停车秩序、协助票务查验,忙得不停歇。

从急救专家到志愿先锋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赛场外默默服务的志愿者,有着数十年急救领域的专业积累。在香港,他曾是医管局邓肇坚急症科训练中心导师,同时兼任圣约翰救伤会急救讲师及AED导师、红十字会急救讲师,还担任过香港紧急应变医疗学会课程发展总监。早年间,他曾任香港童军总会救援项目总监,创办救护队并参与编写急救手册,足迹遍布各类救援现场与急救课堂。
从1986年起,他以急救学讲师的身份扎根一线,陆续考取了欧美、香港、北京等多地的急救导师证书。这些年里,他曾用心肺复苏法和除颤仪救下过梗塞老人;更让他欣慰的是,不少当年受教于他的孩子,长大后也能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帮助别人。“把知识传给更多人,让他们去帮别人,就像我自己帮了人一样。”这份简单的想法,让他在公益路上走了几十年。
这份热爱,让邓念慈的脚步跨越了地域。退休前,他曾连续十年为江门等地的救护队提供急救教育推广服务;2015年在中山置业,2019年正式退休后定居于此,亦把志愿之心扎根在这片土地。此次在十五运中山赛区,他不再站在应急救援一线,而是作为城市志愿者,承担场馆人流疏导、秩序维护、进场引导等督导工作。“活动中要是有人久站晕倒、轻微受伤,或者遇到其他突发情况,我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他说,只要其他志愿者有需要,自己很乐意分享急救知识。

跨城服务搭起交流纽带
十五运期间,邓念慈同时报名了中山、香港两地赛区的志愿服务。从香港单车项目的志愿工作,到中山赛区的篮球赛事保障,两地奔波的他却乐此不疲。“这是大湾区的全国性盛会,也是香港首次参与,能同时为两地服务,特别荣幸。”谈及与内地志愿者的协作,他频频点赞:“今天虽只服务了几个小时,但中山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人情味,让我觉得特别温暖舒心!”
如今,交通的便利让邓念慈得以兼顾中山的定居生活与香港的急救教学工作。谈及两地奔波做志愿的初衷,他直言:“一点不觉得辛苦,我对两地都有深厚的感情,能在这样的盛事中为两地贡献力量,是难得的荣幸与机会。”未来,他希望动员更多在中山生活的香港同胞加入志愿队伍,让大家在服务中深入了解中山、融入中山,为两地交流搭建桥梁。“香港与内地志愿者可以多开展联合活动,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这对两地公益事业发展都大有裨益。”他说。
“体育场往前面直走就到了。”“麻烦您将电动车停好,不要挡住吉祥物。”“请您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夜幕降临,邓念慈仍坚守在赛场外的细琐岗位上。他的实际行动,不仅为赛事顺利举办保驾护航,更让“志愿红”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让“湾区一家亲”有了具体的模样。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