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字与镜头皆为你!致敬每一份坚守和热爱
发布时间:2025-11-08 来源:中山+

有一种坚守,笔锋所向记录城市的变迁,脚步所至追寻真实的微光;有一群人,以初心使命为笔墨,在一线与纸面间穿梭,于文字与镜头中耕耘,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报道,定格中山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传递这座城市的奋进力量、时代脉动与民生温情。

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山日报》将视线由新闻事件转向记录者本身,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致敬。

在现场:步履匆匆记录城市生长

现场,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战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山日报记者们始终以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刃,扎根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场景,于细微处捕捉时代脉搏,在坚守中见证城市生长。

本报记者程明盛(左二)、李鑫(右二)、易承乐(左一)采访80后船长何广明。记者明剑 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最鲜明的主题。从大会会场到基层街巷,从文化铸魂到产业勃兴,从全城盛事到市井烟火,记者们始终聚焦城市脉搏,深耕发展现场。他们精准捕捉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蓝图、奋进轨迹与鲜活动态,用文字锚定关键节点、定格热血瞬间、留存真实印记,全方位镌刻时代奋进的清晰脉络,立体呈现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生长轨迹。

本报记者廖薇(左二)、刘万杰(左一)采访古镇灯具外国设计师。

“百千万工程”为南粤大地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稻浪翻涌,咖味飘香,碉楼映翠,岐水流芳……在乡村的田间地头,记者们蹲点追踪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用文字与镜头记录风貌的焕新、文脉的延续、产业的崛起,见证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让乡村蝶变的故事跃然纸上,走进大众视野。

记者在基孔肯亚热防控现场。记者卢兴江 摄
本报记者谭桂华(左一)在民众街道采访。记者刘万杰 摄

今年以来,台风接踵而至,基孔肯亚热骤然来袭。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记者们逆向奔赴前线,第一时间深入防控与救援现场,用镜头定格众志成城的行动瞬间,用报道传递科学应对方法,让权威信息驱散焦虑,凝聚共渡难关的力量。

本报记者林燕英(右二)在台风报道一线。记者 盖刘宝 摄

体育竞技的赛场,是运动员的角逐,也是记者们的较量。他们穿梭于赛场内外,捕捉运动员全力以赴的热血瞬间、遗憾泪光、会心喜悦,挖掘奖牌背后的坚持与付出,还有团队协作的温暖故事。用鲜活的文字传递赛事激情,用细腻的视角展现体育精神,让观众不仅看见比赛的输赢,更读懂拼搏的意义。

本报记者李红(右一)在南头镇采访物业小区爱国卫生运动。记者文波 摄

民生冷暖一直是记者关注的重点。依托“记者帮办”“民生热线·记者追踪”等民生栏目与热线平台,紧盯百姓“急难愁盼”,从居住环境改善到生活服务优化,从诉求落地见效到温情助人瞬间,他们用有辣味、有温度的报道搭建沟通桥梁,让新闻充满市井烟火与人文关怀。

勇变革:用创新诠释责任担当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浪潮中,中山市属媒体的记者队伍始终站在变革前沿,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扛起转型重任,书写了主流媒体转型“中山答卷”。

本报记者在“两会”现场。彭磊铿 摄

面对媒体生态迭代的挑战,记者们主动打破传统边界,从传统“笔杆子”成长为集采编、拍摄、制作于一体的全媒体“多面手”。零零后齐上阵,老前辈卷创新,一个也不落下。围绕突发新闻现场、城市重大事件与发展成果,做强“报网刊端微”立体传播矩阵,推出大批沉浸式、互动性的优质融媒体产品,让城市故事传播更广、影响更深。

本报记者拍摄陈艺文专题视频。记者杨骐玮 摄
本报记者李颖奇(左一)采访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记者 余兆宇 摄

坚守“为群众发声、为城市赋能”的初心,记者们以专业报道赢得群众广泛信任与认可。“追风”报道评论区里,“记者们注意安全”“向一线工作人员致敬”等留言暖意流动;中山22位老师坚持为罕见病儿童敏儿送教、残疾单亲妈妈芳姐经营面包坊撑起生活等动人城事,迅速“破圈”,引发暖心回响;海内外多元视角纷纷讲起“中山故事”,城市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张;走出中山看中山,联动区域资源,建言献策有效反哺城市发展……记者们所创造的,不只是热乎乎的“转评赞”,更是实打实的“价值感”。

出成绩:以深耕结出丰硕成果

专业上的精耕细作,终将结出丰硕成果。近三年来,中山日报社在广东新闻奖评选中捷报频传,逐年提质进阶:2022年,中山日报社共有9件作品喜获2022年度广东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同年还有2件作品分别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二、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质量均创下办报历史的新高。

本报记者罗杨鸿在“追风”一线。记者盖刘宝 摄

这份向上的势头并未停歇。2023年度和2024年度广东好新闻征集展示活动遴选结果中,中山日报社持续发力,再次刷新纪录,分别有10件和11件作品入选。从2022年9件获奖的“历史性突破”,到2023年、2024年的“持续连创新高”,三年间实现阶梯式增长;获奖作品囊括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国际传播、新闻业务研究、新闻编排、新闻摄影、新闻访谈、典型报道、新闻专题、新闻专栏、系列报道、应用创新等多元类别,背后是对“全品类、全链条”内容创作的执着追求。

本报记者盖刘宝(左一)、易承乐(左二)于大尖山拍摄。记者黄艺杰 摄
本报记者王蔚然(左一)在中山海拔最高的位置采访。记者余兆宇 摄

记者节之际,回望这份亮眼答卷,丰硕成果背后,是一群新闻人用专业与热爱深耕的身影。近年来,采编队伍的持续成长,印证着这份职业的传承力量:2022年至2025年度,中山日报社分别有14位采编人员获得新闻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中级职称更是大获丰收。

在横栏镇鲫沙岛稻田埂上,记者柯颂(右一)与农民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记者文波 摄

新闻队伍整体业务能力持续提升、主流舆论阵地持续巩固壮大,主流媒体影响力持续增强。而这些,正是对他们坚守新闻初心、锤炼专业本领的最好致敬,亦续写着新闻人独一份的职业荣誉感。

第26个中国记者节,既是对过往付出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征程的期许。让我们向每一位坚守岗位、奔赴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说一声:“记者节快乐!”

设计:秦茂群 文案:王欣琳

编辑 张倩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