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法宝丨对抗“空心病”,或得重新找回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小编收到一个自称“迷茫者”的信息,我们来看看ta的故事:

我今年考上了一所让家人、朋友都羡慕、称赞的学校,但我却开心不起来。

每天忙忙碌碌,能把试卷上的题答得又快又对,却答不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习惯了跟着别人的标准跑,“室友每天6点起床学习,我却控制不住追剧”……这种忍不住和身边人比较、越比越焦虑的状态,却让你弄丢了自己的方向;

本该快乐的我,逐渐对专业提不起兴趣,跟同学交往也没热情,甚至出现失眠、没胃口的情况;

手里握着别人羡慕的“入场券”,心里却空落落的,像找不到归处的旅人,上演着不属于自己的“那场戏”。

我到底怎么了?

“迷茫者”不是例。熬过高考的独木桥,终于踏进大学校门,许多新生却发现:曾经被分数填满的生活突然“空”了。课程变自主、社交变复杂、未来变模糊——这种落差让不少人陷入“空心病”的漩涡。

“空心病”会导致内心“缺氧”?

“空心病”并不是医学上的诊断名词,而是一种因价值观缺失引发的心理状态。北大徐凯文教授曾提到,有这类困扰的学生往往成绩不错,却像“没了心的躯壳”,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过去十几年的学习成长中,我们大多被分数、排名等外部评价、价值观推着走,从没认真想过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没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在目标;

在家庭、学校教育里,家长老师普遍更关注“考高分”“上好大学”这类“成功标准”,却少了些情感上的陪伴与理解,没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过去习惯被安排好一切的我们,到了大学突然拥有大把自由,需要自己给自己规划生活,反而像航行失去了指南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重新找回自己,问问自己内心所想,可能是对抗“空心病”的关键。

重建内在价值体系,从“比较”到“自洽”

对抗“空心病”的第一步,从来不是急着找“该做什么”,而是先弄明白“我是谁”,接纳自己的样子,看见自己的闪光点,才能带着笃定感往前走。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探索真实的自己:

能力维度:通过回顾日常“小事”觉察能力,比如帮同学修电脑、和舍友布置宿舍等,这些小事背后藏着动手能力强、做事有条理等特质。别觉得“小事不值一提”,正是它们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喜好维度:多关注自身兴趣,像“听某首歌忍不住跟着哼”“聊某部电影时特别投入”,这些瞬间都是兴趣的信号。顺着喜好尝试,比如参加学校音乐讲座,慢慢就能找到让自己“眼里有光”的事;

价值观维度:思考“今天哪件事让我觉得‘这样做才对’”,比如“看到室友帮生病同学带饭觉得温暖”,背后正是你“重视互助”的价值观,这些看不见的特质,是你区别于他人的核心。

接纳“不完美”才是真正的自我认可

很多人对“自我接纳”有误解,觉得是“要做到完美才配认可自己”,其实恰恰相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自我认可的开始。

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比如“别人能一天学10小时,我学6小时就会累”,不用骂自己“偷懒”,可以调整为“学40分钟休息10分钟”,用适合自己的节奏高效学习;

不和“理想中的自己”较劲:别总拿“我应该像别人一样”要求自己,比如“理想中我应该每周读3本书,现实只读了1本”,不用沮丧,而是告诉自己“至少我坚持读了1本,比没读好”;

自我接纳不是“躺平不进步”,而是“接受现在的自己,再慢慢变好”。

用“正向反馈”强化自我认可

有时候我们明明有优点,却习惯了“盯着自己的不足”,更有甚者拿着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秀”对比。停一停咯,此时你更需要主动给自己“正向反馈”:

准备一个“小成就笔记本”,把别人的肯定、自己的进步都记下来,比如“这周比上周多背了50个单词”等。当你觉得自己没用时,翻开笔记本看看,就能发现自己原来也不错!

每周给自己复复盘,做什么事时会忘记时间?哪些瞬间让你感到“活着真好”?这周我做了哪些新尝试,如加入摄影社等,用具体行动探索热爱。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或尝试,会慢慢改变你对自己的认知,从“总挑自己毛病”变成“能看到自己的好”。

再从“小事”扎根生活

认清楚自己、接纳自己后,再用具体小事填满日子,空虚感自然会减少。

不盲目跟风,选择自己喜欢的去尝试,如喜欢安静就去读书社,喜欢动手就去手工社。

把大目标拆成“小确幸”,别再树立“我要成为很厉害的人”这类空泛目标,改为“本周读完30页书”“每天运动20分钟”。

别忘了奖励自己,当自己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如一杯奶茶、一场电影。

让自己的生活逐渐变得有盼头,慢慢积累对生活的掌控感。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