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深调研(10)横栏镇五沙村:变“一枝独秀”为“百花竞放”
发布时间:2022-12-06 来源:中山+

花田边,新开辟的骑行绿道成为新的乡村休闲打卡点;部分河道的两岸,已统一安装崭新的石护栏。近日,记者走进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卉苗木专业村——横栏镇五沙村时,这里村容村貌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在交谈中,“精品花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转型”等词汇高频次出现在横栏镇五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五沙经联社社长梁汝顺的话语中。五沙村党委班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作为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组成部分,如何改变目前村里单一的花木种植产业格局,朝着更现代化的生态产业方向发展?从引导村民转型到引入科技培育龙头企业,从坚持绿色生态到发展生态乡村文旅,答案正在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被写出来。

横栏镇五沙村是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卉苗木专业村。记者 文波 摄

经营精品花木,拓宽市场空间

五沙村是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卉苗木专业村,花卉苗木是村里的特色产业,更是村民赖以致富的产业。据梁汝顺介绍,五沙村的花木种植产业,是受邻村三沙村带动辐射兴旺起来的。大约在2008年,随着租金变化,五沙农户纷纷转型,加上外来技术人才和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得以蓬勃发展。伴随城镇化发展对花卉苗木的需求大幅增加,五沙村的花木产业便逐渐发展壮大,在村里的产业中“一枝独秀”。

但近年,五沙村的花木产业因应市场变化,也隐藏着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由于村里农户偏重工程苗木和产值较低的袋苗,近年受部分产业调控影响,销售也受到较大影响。梁汝顺表示,基于市场前景考虑和对国家政策的研判,去年约六七月份,村委就开始谋划带动花木产业向精品花木发展,如今已有部分村民种植户率先转型。

福苑花木场的谭伟冲是转型者之一。见到他时,他刚从农贸市场买菜回到花木场,他的姐姐则在场内打理早上刚刚到货的狐尾天门冬、万年青等盆栽。“今天一早就卖出了几百盆,有客户拿货准备出口到澳门。” 谭伟冲在两年多前开始从单纯的种植转型到精品花木的销售,如今靠着微信朋友圈、“苗仓”等专业App,积累了不少的客户。“今天还有两三车苗要到货。”他说话间,又有买家打进电话来。电话这头,他连声说:“有货,你要多少,都有。”


福苑花木场的谭伟冲是转型者之一。记者 文波 摄

在聊天中,我们获悉,谭伟冲入行花卉行业9年多,一直以种植苗木为主。两年前,一次种植生意的亏本,让他在拼命找出路中,反而获得转型的先机。如今,他手里有七八十个品种的精品花卉能够供应给市场,他计划明年能够扩大一倍,把仓库做大,提升自身的供应能力。“转型精品苗木销售后,我的市场空间大了很多,内外销都可以做,如今年就增加了港澳市场。”他总结说。此外,谭伟冲还准备借助直播新业态,拓展自身客源,通过搭建直播间,扩大自身的销售渠道。

“我们也希望能够向他学习,找到新的出路。”在附近经营花木场、当天来找谭伟冲喝茶聊天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近两年市场变化很快,过去传统的工程苗木市场受很大影响,再按原来的方式发展,只能勉强维持经营甚至亏损。“我们资金实力不强,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扶持,提升技术水平,向精品苗木生产销售转型。”

“据我们初步了解,目前村里开始转型做精品苗木的农户约有五六十户,有的还开通了直播带货。虽然目前占比不算多,但一旦转型成功,将会形成对其他农户的带动效应。” 梁汝顺告诉记者。

引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福苑花木场是五沙花田的一部分。利用花田和村里的水道,五沙村去年开始沿途打造绿道,将种植与旅游结合起来,谋划发展乡村生态文旅。骑行在“十里水乡花田绿道”,不时可看到农户在花田中忙碌。在绿色的花田中,夹杂一些颜色鲜艳或新品种的盆苗,引人注目。

林婷园林就是花田里的另一种色彩。走进其开放式的苗圃,外头摆放着大盆的三角梅盆栽,园艺师傅正站在梯子上修剪造型。再往里走,是栽种大棚,里面好一个五颜六色的三角梅世界,颜色之多,远超出了传统三角梅的大红大紫色系。走过了大棚,再往里走还有专门开辟的直播间。带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生意好,林婷园林已发展了好几处花木场。


林婷园林五颜六色的三角梅。记者 文波 摄

林婷园林的变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助力。过去,传统的三角梅种植“看天吃饭”,品种相对单调,开花时间也不能控制。去年横栏镇建立全省首个镇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帮助林婷园林收集了约100个三角梅品种资源,优化大棚等研发设施,研发新的花木产品并筹备申请专利,开展三角梅地方标准研制等。通过科技力量,如今,园林里的三角梅可以人工控制花期,可以在人们规定的时间内开花,种植者得以因应市场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三角梅,销售额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林婷园林也逐渐走出了从研发、生产、批发到直播带货、休闲文旅拓展的转型之路。其公司介绍显示,林婷园林拥有400多个专业三角梅品种,涵盖桩型、柱形、球形、条子、大小各种花色盆苗和种苗,出口到香港、澳门;内销有广西、海南、江西、四川、贵州等省份;外销至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

梁汝顺告诉记者,村里也正在借助市镇的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更多技术人才和农户创新创业,引导他们成长为像林婷园林这样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技术、人才、资金, 更带来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也将对产业现代化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横栏镇五沙村的花木。记者 文波 摄

开设技能培训,挖掘乡村人才

“横栏花木全省有名,产业成熟,我们就围绕它来做主要文章。但乡村振兴应该是多元化的,群众的兴趣、天赋也并非单一的,我们就结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作方向在这里推广‘三项工程’,助推横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沙村驻村第一书记高碧珊说。

去年,高碧珊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下沉一线,到五沙村做第一书记,带来了一系列培育引育人才的新思路。“去年以来,我们针对当地居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三项工程’开展,落实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高碧珊介绍说。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中山市“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等先后在五沙村挂牌成立,一系列培育人才、促村民创业就业的举措落地,为年轻人开拓更多就业创业的新选择。

如今,人才培育已经不再是按照以前的学历来论,普通群众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可以成为技能人才,也有机会成为行业内的“土专家”,拿到相应的职称。“中山首批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就是在五沙村进行的,我们村共有66位村民评上了职称,其中还有两位评上的是中级职称。”高碧珊说,评上不同职称的群众还会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

高碧珊表示,村里不少妇女想多学几门技能,也有不少群众想深耕花木种植领域却苦于没有专业的人才引路,“三项工程”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在今年开设的数十场培训中,每期30人的培训班,基本期期爆满,其中不乏返乡年轻人的身影。五沙村也不断拓宽学有所成的群众就业渠道,为他们在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招聘会,实现多元化就业。

既留住乡愁,又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在五沙村村委会宣传栏挂着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梁汝顺说,乡村振兴,最终还要让群众受益,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村里尝试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发展文旅相结合并同步进行。“接下来,我们准备在村里打造一个农耕体验研学文旅项目,目前已经通过立项了。” 梁汝顺边说边打开手机上的最新规划图。从规划图可见,在村里一块两面环河涌的地块,未来将改造成有滨水观光区、经济作物种植区、鱼塘区、大棚种植区和新农村示范区的综合文旅项目。“我们将引入资源,结合智慧校园,发展研学项目,学生远程可以观看到作物的生长情况。”他补充说。从规划看,同时提升的还有部分建筑的外立面、庭院改造和增加公厕。


横栏镇五沙村启动了一河两岸工程改造,村中景色更美了,村里更加宜居了。记者 文波 摄

他表示,五沙村的立足点还是先从村容村貌的改善提升入手,去年开始,村里启动一河两岸工程改造,推行垃圾分类、微改造。“只有先打好基础,让村民能够感受到村里变美了,宜居了,发展乡村旅游有基础了,村民才能自发参与进来。乡村振兴,不是村里在做了什么工程,而是要得到村民的认同,带动群众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高碧珊也补充道,五沙村要打造岭南水乡和横栏花木特色的新农村市级示范村,是在原有绿色生态底色基础上开展,是保留原有乡村特色开展,确保既留住了乡愁,又能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专家点评:
从卖花木到卖风景 美丽产业未来可期

广东苗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擎宇表示,五沙村的花木产业日趋蓬勃,未来可期,但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他建议,首先,五沙村可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调结构、优布局、强品牌、提档次,着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园区。

其次,要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注入人才新活力、引进优秀商家、推动数字化平台、设立科研机构等,加快实现花卉苗木全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

再次,要探索第三产业经济。五沙村的水乡花田农业休闲观光游产业大格局正呼之欲出,可开辟产业观光路线、村落民宿、花鸟市场园区等,未来应从“卖花木”延伸到“卖风景”“卖文化”“卖服务”,打响特色花木旅游品牌。

他表示,只有促进产业朝着多元化和高端化转型,乡村发展抗风险能力才更强;只有谋划“人”与“业”的同步振兴,拥有多元的人才,乡村振兴发展的根基才更牢固。他表示,横栏镇五沙村等特色花木产业村庄要打造成为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要努力实现以花木交易为龙头、数字经济为核心、技术孵化为驱动、园艺博览为支撑的跨区联动、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让传统花木产业在新时代“开花”,让更多人从中找到舞台,才能真正焕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陈彦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