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一事,引发网友关注。骗子以被害人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信用为由,诱导被害人办理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等贷款业务,并将贷款转入骗子提供的账户。被骗学生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关注到此事,学校正和学生沟通,安抚其情绪,“毕竟(这个学生)是被骗者”。该工作人员还称,学校除了组织日常的网络安全、防诈骗等培训,也会给学生发放一些宣传手册,日常还会有宣传橱窗,并通过班级群发放防诈骗知识。(3月10日,澎湃新闻)
对于一名政法大学的博士生被诈骗,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称“高学历的人怎么会被骗?书白读了?”而且通过报道可知,该博士生所遭遇的网络诈骗手法并不鲜见。要知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博士生应该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该陷入如此低级的骗局。但现实证明,在五花八门,随时更新的骗局面前,谁都可能不幸中招。因而,对任何被害人都不该嘲讽,而应以持久、严厉的打击态势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
自从诈骗这种古老的套路搭上了“互联网+”便车,便越来越猖獗。从之前需要骗子一一上门欺骗受害人的传统手法到如今只需要群发短信、拨打电话、弹窗广告就可以坐收渔利等被害人上钩的网络诈骗。其花样翻新程度,诈骗信息传播宽度,覆盖群体广度让人防不胜防。尤其让那些没有及时融入信息社会,对社会复杂程度了解不深的群体在很大概率上沦为待宰的羔羊。如像徐玉玉这样的准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少,如像老年群体,虽然有一定社会经验但知识更新缓慢者,都容易成为猎物。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嘲讽被害者的论调颇为流行。如将上当受骗归责于被害者常识匮乏、贪图便宜、胆小怕事。特别是,当很多诈骗分子系低学历者,被骗者系博士、名人等精英时,被害人更容易受到嘲讽、戏谑。一些网友似乎找到了智商平衡感和心理补偿,认为“高学历不过如此”“读书有什么用?”
其实,这种论调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和无视社会常识。因为,无论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是落伍于时代的老年群体,其均有相应的生活习惯和阅历,这些都值得尊重而非歧视。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分工精细化,某行业的常识很可能是其他行业的“天书”。一些常年从事科研、论文的博士,未必能够识破骗局。
再者,以刷单、贷款、购买彩票等新型网络骗局中,被骗者多为年轻群体,使用老年机者反倒躲过一劫。此外,人在某种情境下特别容易陷入盲区,一些经过培训的骗子深谙此道,有一套把握盲区的心理操纵术。加之在诈骗电话的突然袭击下,在将被抓捕、通缉、账号存在安全隐患的威逼利诱下,无论学历高低、见识多寡,谁都可能一时迷惑,掉入陷阱。
故而,嘲讽网络诈骗被害者既显得无知也显得粗鄙和无聊。最该谴责的,是那些肆无忌惮的诈骗者。反过来说,连博士都能被骗,说明电信网络诈骗危害性之大,潜在受害群体之广,说明打击网络诈骗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相关部门势必将电信网络诈骗视为全民公敌,编制一张防范打击诈骗的精密网络。不让这一黑色链条中的任何作恶者逍遥法外。保护所有人不掉入“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