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指南
牢记"三要勤""四要少"
天气逐渐变冷
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这时候人体新陈代谢减缓
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生病
因此平时要注意“三要勤”“四要少”
才能安稳入冬,保持好状态⁓
PART 01.
三要勤
1、 勤润燥
建议少吃辣椒等燥热食物,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萝卜等滋润食材,还可多吃橙黄色蔬菜,比如南瓜、胡萝卜等。
如果秋燥反应比较明显,也可以咨询医生,适当用一些如人参、杏仁、川贝等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来调理。
晚上睡觉时在屋内放一盆水,增加空气湿度,也能帮助滋润肺气。
2、勤泡脚
天气转凉,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有助于暖身养肾。如果腿脚容易冰凉,可以加入一些艾叶煮水来泡。
水位建议没过脚踝,水温保持在40℃左右,泡到身体微微出汗就好~
温馨提示:糖尿病人需特别注意水温,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以内刚好。
3、勤通风
秋天也别忘记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早晨或傍晚,可以去空气好的地方散散步,进行几次主动咳嗽,帮助清理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
尽量避免在马路旁或地下室长时间停留、活动,那些地方空气质量较差,对呼吸系统不太友好。
遇到大风或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刺激,出门时也应佩戴口罩防护一下。
PART 02.
四要少
1、少露身
天气转凉,冷空气容易刺激皮肤,使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低下,无力抵抗寒邪,因此要注意三不露,保暖为主。
不露腰:腰部为肾之腑,喜暖怕寒,腰部受凉容易伤肾。且腰部有带脉区,带脉与女性妇科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女性的腰部保暖不可忽视。
不露背:人体的背部有统领阳气的督脉,保暖不到位容易影响全身气血。
不露腹:腹部肚脐位置皮肤薄弱,屏蔽功能较差,极易受凉,从而影响脾胃、肠道功能。尤其是生理期,更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
2、少焦躁
入秋后,空气逐渐变的干燥,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此时更要注意情绪调节。
心情抑郁不畅时,可以尝试通过按摩脚部的太冲穴缓解,太冲穴又称撒气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有助于舒缓情绪,放松心情。
3、少吃鲜
秋季天气转凉,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容易复发,过敏体质的朋友建议少吃海鲜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多多注意饮食安全。
4、少贪凉
天气渐凉,此时不宜摄入过多寒凉食物,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龙眼肉、乌鸡等。
睡觉时,记得换下凉席,盖上薄被,以免夜间受凉。肩颈和上肢的保暖也尤为重要,要避免夜风或空调直吹肩颈,以防鼻炎、颈椎病等问题的加重。
以上信息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资料来源:中国中医、广东中医药)
◆编辑:吴玉珍◆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