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水云轩小学培育健康幸福的校园文化
引领孩子“野性”而“儒雅”地成长 来源:中山日报 2017-11-06 第 8330 期 A9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6日
|
||
![]() 东区水云轩小学大力推动足球、篮球、跳绳等集体项目,形成了"一校多品"特色体育教学。 走进东区水云轩小学,满目青翠,教学楼上垂下的近百盆绿色植物生机勃勃,让不少参观者吃惊的是,这么多的绿色植物,虽然触手可及,但一年四季整齐有序,没有人乱采乱摘。“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就应该打造适合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该校校长林华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轩小把“关怀生命,关注健康,提升孩子幸福力”作为教育文化理念,并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绿色健康幸福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野性”而“儒雅”地成长。 ■“一校多品”培育健康幸福校园文化 轩小人有一个共同愿景:让身边的人幸福起来!然而,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本钱,所以,校方提出,只有关怀生命、注重健康,才能提升孩子的幸福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的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校方建立了“三维”(身体、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体的健康测评标准。 每天下午放学时,在水云轩小学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打球、跑步的身影。该校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学校的各项体育教学和活动更是有条不紊,长年进行体育、艺术2+1活动。持续开展一年一度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每周的体育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当下课和放学时间,周六日时间,学校的各体育场地都向师生开放。 该校以广东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为平台,积极探索“一校多品”教学模式,武术这一传统项目特色不断发扬光大,太极扇、武术操、武德训伴随着每一个轩小学子健康茁壮成长;舞龙、醒狮队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是中山市每年慈善万人行的一项必演项目。该校还大力推动足球、篮球、跳绳等集体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逐步形成了“一校多品”特色体育教学和健康课程。 该校还以校内教师和聘请校外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开设 “机器人”、“跆拳道”、“民乐”等融学科兴趣、体育艺术、动手实践等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以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搭建多元平台。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社团参加。 “从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我们都有社团课,现在学校已经有70多个社团,目前已经聘请近50个校外专业老师给社团任教。”林华志介绍,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日常健康理念与行动现在已经成为了校园生活的常态。 ■文化展示与校园美化绿化相得益彰 在轩小,每间教室里都有一个温馨的图书角,每个孩子每学期从家里带几本书放在书架上,同学之间互相借阅,这样可以保证每学期每个孩子都有几百本新书可以阅读。 该校在2016年初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广东省唯一一个的“健康学校”称号。校园物质环境蕴含着健康的基因,该校重视校园可视性的环境建设,并以此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学校注重美化校园环境,种花植树培草,美化室内外景点,装饰楼道,让校园四季常青,绿树如茵,花团锦簇。另一方面注重文化艺术的展示,在校园内、各个楼道、展厅展示师生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供学生欣赏,陈设音乐器具供学生演奏,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浓郁气息,陶冶着师生的情操。 为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表,创设了特色健康小课堂,如:护眼、护齿等小课堂;开展健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每月一次专题健康手抄报比赛、每学期一次健康知晓率测试、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开展开放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该校还联系警、校、企三方共建“学生应急求助点”,在学校周边设置7个求助点,只要孩子在离开学校的区域范围内遇到困难就可以向这些求助点求助,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 |
||
|
||
【收藏本文】【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中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