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娃”是以问题解决问题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年8月3日
|
||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在潜意识里,很多人认为手机普及率、使用率远远高于农村,而手机带来的成长烦恼,也主要属于城市孩子。可这个调查反映的结果并非如此。数据显示,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已经高于城市儿童,尤其是留守家庭儿童,其上网数据更是令人惊讶。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人,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手机带娃”的无奈性,有着深深理解。当我们感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时,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陪伴有时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难道他们不想整天陪伴孩子,不想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可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只能选择背井离乡。这种离开,看似无情实则有情,这其实是对家庭,也是对孩子成长负责。 只是,任何一种无奈选择的背后,都会产生和存在一些负面后果。正如我们知道的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成长问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相对于与父母的有形距离,其实更可怕的来自心理的无形距离。其实在这个世界,成长是最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贫穷的压力,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也是成长的极大阻力。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为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对于成年人来说,有时都难以面对来自手机的诱惑,何况这些心智并不成熟,有的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他们在手机构造的世界里,不仅找到了情感依托,而且找到了价值认同。这些孩子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指导与干预,因此手机在他们的世界里很容易流行。 毋庸置疑,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可在事实上,却成为了新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城市孩子身上,在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身上,也同样存在。近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这也是法国2010年立法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后再度加强相关法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禁令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共鸣。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手机问题难道只发生在校园吗?或者说根源在校园吗? 不必讳言,离开校园,回到家庭,手机同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话题。很多父母出于解决问题的考虑,给孩子提供了手机,或者把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可是,手机就像一个“大嘴怪”,一口吞下了接近它的孩子。于是也就出现了,手机的出现,可能稍微让父母轻松了一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产生了新问题。而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可能还要严重,连“两害相权取其轻”都没有达到。 “手机带娃”是以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个问题还十分严重。其复杂性在于,问题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从主观和客观上,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实践“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手机带娃”也是一道社会问题,社会也得接过重任,比如家校同频共振,比如机制化和志愿化的关怀帮助,都是十分需要的。 ![]() |
||
|
||
【收藏本文】【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中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