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5夜,见证精准高效的“火炬力量”!
发布时间:2022-03-23

红棉花开,春光繁盛。随着四轮全员核酸检测的高质量完成,火炬开发区23日凌晨6点解除临时交通管控,逐步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自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火炬开发区“03·18”疫情累计报告6例新冠肺炎阳性个案。

作为制造业的龙头,火炬开发区的“战疫”也体现出了如制造行业般科学、精准,各项抗疫工作高效运作。

从3月18日下午打响抗疫战斗,到23日解除交通管控,在6天5夜里,我们见证了高效坚实的“火炬力量”——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夺取“双胜利”,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生稳定放首位 供应夯实“压舱石”

火炬开发区“03·18”疫情防控前线指挥部,首先考虑的是要确保疫情期间群众的“米袋子”不愁、“菜篮子”管够。

疫情发生后,指挥部立刻摸清区内商超、农贸市场的食品、蔬菜、肉类、粮油等民生物资储备底数;连夜为生活物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制定商超、市场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明办理流程;在接到任务后,4小时内开通通行证申领渠道,1套清单化申请材料,2名专员跟进审核发证的“4+1+2”快速响应方针,确保不断供。

至今,区内共发放800张保民生车辆出入通行证,区内生活物资总储备量超3000吨。并在东利、茂生、黎村等地增设蔬菜供应点;专人每日对全区粮油、药品、酒店等价格加强监测;打击哄抬物价。

“三区”内的群众生活保障,更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统筹指挥的有效力度。生活物资保障小组在最短时间摸清“三区”内的物资、人员和需求情况,集中在商场等统一采购,实行“弹性筹备、定点运输、分组派发”的工作流程,畅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所供应物资,从食品到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等都均有涵盖。

一系列“稳民生”举措一气呵成,真正实现了生活物资备得全、算得清、调得动、运得出、发得准,起到了有效的“压舱石”作用。

党员干部突击队 白衣战士勇不退

抗疫人员去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疫情发生后,火炬开发区全区各级党组织“平战转换”,即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从区属机关(含事业单位)、社区、企业抽调党员干部1500人,成立63个临时党支部,组建75支党员疫情防控突击队、先锋队,就近到全区91个核酸检测点报到。全区15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辖区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拉网式“扫楼”。公安干警分别在管控区、防控区外围及全区主要道路交通路口分别设置执勤点21个、4个和37个,日均部署1000余名警力24小时值守。

东利社区卫生服务站,疫情后成为了封控区和管控区的医疗救治点。站长陈新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立即按照市疾控专家的指引,迅速布置好工作环境、备好药品设备、划分就诊区域和防控区域,为驻点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他说:“管控的日子是短暂的,我们的存在,如果能给居民一份安心,就是值得的。”

党员干部突击队,白衣战士勇不退。

每一场战疫,我们的“白衣战士”都用专业技术与可敬的勇气战斗在一线。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市博爱医院紧急抽调400名医护人员前往火炬开发区支援。春分后的中山已炎热,汗水打湿了头发,也泡白了手指。许多医护人员,人均采样接近4000人次。他们当中不少人刚从沙溪、大涌撤离。

市博爱医院采集队的梁杏梅,18日上午才结束沙溪5天的支援工作回到开发区家中,获悉疫情消息后,立即报名投入家门口的战斗。此次,医疗健康系统累计派出600名医护人员参与四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可爱的“大白”不全部是医护人员,也有流调队员、样本送检、物资保障、志愿者等。市疾控中心此次就派出了近30人的疫情防控应急队伍火速奔赴火炬开发区驻点进行疫情处置。

火炬开发区疾控中心的流调队员黄锦善,曾为3名阳性病例核酸采样,并参与采样、流调、转运了5名阳性病例。她说,“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防护到位,就能隔决病毒。”

企业园区双统筹 抗疫线连生产链

火炬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强区。汽配、光电产业在区内已形成集聚,是国内外该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供应链一旦不畅,将会影响到行业内众多大品牌的正常生产、运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是火炬区在此轮抗疫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火炬开发区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生产、保物流、保供应链,采取特许通行证的方式,打通企业生产链运输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生产原材料和急需物资出入。派出10个服务小组前往企业开展现场服务,公布24小时全天候热线电话,面向849家“四上”企业开展“全覆盖”“一对一”电话访谈,为企业排忧解难。

3月18日下午,得知实施临时交通管控时候,武藏精密汽车零部件(中山)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还很担心,月底正是公司出货的高峰期,“我们的零件一旦供应不上,品牌车商的流水线就可能停摆”。区里当天下午就出台了运输通行证申办指南,解决临时交通管控期间运输需求。当晚7点,武藏公司就拿到了通行证。

至22日晚,全区累计为企业发放通行证5385张。疫情期间,全区410家规上企业基本实现正常开工,管控区内18家企业也平稳运转,中山港国际货柜码头日吞吐量已恢复正常水平,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防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火炬工业集团是火炬区内最大的园区。为了不耽误企业生产,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园区设置4个公共采样点、22个企业采样点。针对500人以上企业及部分防范区内小微企业送上门采样核酸服务。

抗疫战线,也需要精准的措施、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的执行,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链正常运作。这是不同的战场,也是同样的坚守。在此次战疫中,政府、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双统筹、双胜利。

信息化手段 助力动态精准防控

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效果,关键在于“应检尽检,不落一人”。通过大数据筛选,可以快速准确筛选出未做核酸、少做核酸人员信息,助力提升核酸检测覆盖率。

本次疫情发生后,在严格实行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码“三合一”束状风筝式管理的基础上,火炬开发区第一时间安排专人收集汇总筛查信息,统一数据收集口径,汇总分析三轮大规模核酸检测上百万数据,与三大运营商进行数据对撞,精准识别身处火炬开发区但未做核酸检测或未做满三次核酸检测的人群,并发送温馨提醒短信,大大提高疫情防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研判效率。

在隔离酒店,每个门上都贴有白色的两块装置,这是中国联通中山分公司结合新型NB-IoT网络技术推出的隔离门磁。隔离门磁看似不起眼,却能实现高效精准隔离监控。隔离门磁由无线发射器和磁块两部分组成,只要监测到开门,平台自动弹窗报警,并启动视频监控装置,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掌控隔离点情况,及时对隔离点的人员进出预警,助力防控管理更加精细。

据了解,中国联通中山分公司在完成监控增设的同时,连夜安装“智慧”门磁近800套。“智能门磁感应不仅降低隔离人员擅自外出可能性,而且大大提高隔离人员动态管控效率,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安全战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彰显人文关怀 感受“火炬温度”

疫情发生后,火炬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工青妇等群团力量组建人文关怀组,下设5个职能工作小组,用心用情解决调解各方面诉求问题。

及时畅通线上服务渠道,第一时间统筹52名工作人员(含3名医生)提供24小时咨询求助热线服务,累计接听电话近8800次,转接职能部门妥善处理群众诉求6305个,极大缓解群众不良情绪。火炬开发区总工会社工邓铭珠就是热线服务中的一员。几天下来,她在电话里为数以百计的群众解答疑问、提供问题解决方案。邓铭珠说,自己也被个别情绪激动的群众误解过,委屈过,但经过耐心沟通协调,事情大多圆满解决,当事群众会送上真诚的谢意。

区先生是广州人,18日自驾车到火炬开发区看项目,恰逢临时交通管控无法返穗。他告诉记者,周围酒店家家爆满,索性到庇护所安心撑起了帐篷。“我喜欢露营,车上随时放着帐篷。”区先生乐观表示,“这里不错的,有食物有水,还可以趁机多谈几个客户。”据了解,在实施临时交通管控期间,有不少像区先生一样的外地或外区域群众滞留在管控区内。为了妥善安置他们,火炬开发区在7大社区设置7个总面积达1.9万平方米应急避难所,共计可容纳约4900人,配备充足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每日提供免费餐食。据统计,6天累计接收滞留群众1910人次,接受各类受捐生活物资2200余件。

此外,临时交通管控区内的孕产妇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火炬开发区在第一时间排查收集防控区孕妇信息,为防范区内23名孕妇开展一对一个案服务,圆满处理孕妇羊水穿刺、新生儿接力运送等紧急突发事件。同时,将火炬开发区第一幼儿园作为管控区域内无人照料儿童临时安置点,并征集92名志愿者24小时待命,充分彰显了“火炬温度”。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陈慧 谭桂华
◆图+8/记者 缪晓剑
◆编辑:唐益 
◆二审:黄廉捷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