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制造高质量在行动工作方案(拟定稿)》发布,24条举措狠抓产品质量
建设“产品医院” 为中山制造“问诊开方”
发布时间:2022-03-31 来源:中山日报

3月30日上午,中山市质量强市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山制造高质量在行动工作方案(拟定稿)》(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山要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企业质量提升的鲜活典范和质量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者,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副市长欧阳锦全出席会议并表示,近年来,我市质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板明显,问题突出,要切实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WB0330-48(2318464)-20220331101049.JPG

以“质量问诊”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方案》涵盖24条相关举措,包括推进省市共建“产品医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

《方案》第12条指出,聚焦中山市灯饰、家电(小家电)、厨电、燃气具等重点优势产业区域产品,全力推进省市共建促进质量提升的“产品医院”,推动形成省市联动、横向协同的技术力量,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问诊治病”行动,促进企业切实提高法治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形成以质量问诊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监管模式,实现中山市工业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产品医院”建设,这是我市首次明确提出“产品医院”建设。不同于大企业工艺先进、管理规范,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及存在问题,“产品医院”将通过整合专家团队的方式,把脉问诊,及时处理中小企业常见的“疑难杂症”,为中小企业产品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依托省“产品医院”和市“产品诊所”,中山已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问诊治病”工作,召开38次“问诊治病”集中约谈、培训会,组织“一对一”免费诊断活动,出动专家303人次,诊断产品质量问题6119条。

中山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世平表示,目前火炬开发区已经落户一批“产品医院”,包括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还将大力引进资质好、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的“产品医院”和“医生”,为火炬开发区的产业和企业服务,最终要把“产品医院”的服务从产品质量延伸至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乃至整个产业链。

深入实施质量奖和首席质量官制度

《方案》第6条指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强质量奖培育工作,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奖动态培育库,形成国家、省级、市级培育发展梯队,对梯队企业开展精准指导,推动企业在卓越绩效模式导入、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支持企业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省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市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

除了深入实施质量奖制度外,《方案》第5条指出,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并在中小微制造业企业中逐步推广该制度。据悉,我市自2019年6月推出首席质量官制度以来,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有4019家规上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95%。

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科科长罗成表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形成一批龙头优势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中山新修订的《中山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增加了获奖组织的金额和层级,获奖组织将获得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10个提名奖组织也可分别获得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的是激励企业在培育和创建政府质量奖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社会营造质量强市建设氛围

产品质量是城市经济的生命线。记者注意到,《方案》涵盖24条相关举措,除了产品医院建设、质量奖和首席质量官制度外,还包括质量人才培育、标准化建设、检测认证建设等,各项工作涉及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等多个职能部门和所有镇街,在全社会营造质量强市建设氛围。

市政府副秘书长贾木浩表示,市委、市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工作,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但是个别负责人、个别镇街、个别企业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存在短板,接下来会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监督作用、发挥全社会共同监督作用等方面,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据介绍,目前中山开通了举报制售伪劣产品的渠道,广大市民一旦发现制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可及时通过中山信用网或12345热线进行举报和投诉,共同营造质量强市建设的氛围。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