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的《师说》是大众谈到教育、教师时,屡被引用的经典篇章。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今年的教师节,“培根铸魂育新人”被反复提及。在中山,便有一群这样的老师:为了教好书,他们精益求精、锐意创新;为了育好人,他们披星戴月、乐此不疲。
教师节前夕,全省首次评审中职正高级职称教师,中山4名中职教师通过,居全省人数第一(广州、深圳除外)。他们明白“圣人无常师”,他们从“师者”转为“徒”,跨界校园与企业,带着学生躬身向企业中的老师傅、设计师、营销人员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龙卫平,不仅能担任《车工》《钳工》《机械基础》《数控车工》等多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还考取了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普通车工技师等多个工种的专业技能证书。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冯子川,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课堂搬进工作室,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市场商品。
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肖学华,联系抖音、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开展电商培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换。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曾惕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将赛项或企业项目导入教学。她指导的学生作品,如“中山醉龙”“IP安安”和“童童”等版权被企业购买,实现产品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也必将迎来“升级版”,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今天职教教师树立的榜样,就是明天大国工匠的模样。
中山需要更多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职教教师,把“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带到教书育人之中。他们的职称论文不是埋首书本、课堂之中。他们用车床、剪刀、货架、画笔,将职称论文写在了课堂、车间、竞赛、网络的时代答卷上。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