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火炬歌舞团参演作品《我们的道路》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中山+

中山火炬歌舞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炬歌舞团”)的录音棚不大,仅有30余平方米。“麻雀虽小”,但架子鼓、钢琴等专业乐器和监听音响、调音台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20余年来,这个小小的录音棚里“飞”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日前,该团演绎的音乐作品《我们的道路》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我们的道路》由中山火炬歌舞团与澳门中华民族文创学会联合打造。


《我们的道路》演唱者之一袁源。记者 缪晓剑 摄

用心雕琢,全力呈现优秀音乐作品

“这是对作品的认可,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的道路》演唱者之一袁源如是说。《我们的道路》精美呈现的背后,是创作团队无数个日日夜夜鏖战的默默身影,是每个音符、每个细节严抠的心血凝结。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品质要求高,但火炬歌舞团出色的表演,得到了评委组一致好评,向社会再一次证明了中山的文艺实力。

袁源回忆,拿到《我们的道路》作品时,她格外惊喜,“这可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李海鹰老师的作品啊!”袁源全身心投入其中。

从初学、熟悉到进棚录制,袁源每天从早到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厌其烦地重复朗诵歌词,感受其中蕴藏的爱党爱国情怀;在琴房里,跟随音符反复推敲每一处音乐处理和情感投入;听取团队成员给予的中肯意见,思考听众的感受……“我连在哪个地方换气都需要反复思考。”袁源笑着说。

在袁源熟悉词曲的同时,整个团队也同步并肩作战。“一拿到《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召开作品分析会,与作词、作曲老师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思路与想法。”据火炬歌舞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同的演唱者有不同的风格,对词曲也有不同的理解,只有融合多方理解才能呈现出歌曲本身的磅礴力量,完成群众最喜闻乐见的版本。由于时间紧迫等一些客观原因,火炬歌舞团还不断调节时间,集合团队成员多次与澳门中华民族文创学会召开线上会议,探讨如何更好地打磨作品。

“大家对这个作品都投入了很多心血,对每个细节都严格要求。”火炬歌舞团有关负责人透露,第一次录制后,袁源特意将录音版本拷贝到手机,随时随地拿出来听,觉得哪里需要修改就立刻联系录音师。歌曲制作人也是反复听录音版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尾音拖了零点几秒,都会提出来再修改。

《我们的道路》制作前后历时一周,来回修改了3、4个版本。“鸡蛋里挑骨头”并没有让大家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越做越兴奋,“我们就是要全力呈现优秀的音乐作品给听众。”袁源说。


袁源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缪晓剑 摄

服务群众,打造对外宣传亮丽名片

采访当天,在火炬歌舞团大排练厅里,一群“95后”“00后”舞蹈演员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伸直的长腿或在地面划圈,或一字马拉伸……火炬歌舞团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正在准备中山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文艺汇演,计划以舞蹈、朗诵、小品、演唱等多种文艺形式,让文明创建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有责、人人行动、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火炬歌舞团成立于2001年,是中山市唯一演艺阵容强大、设备齐全的全职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艺骨干。20多年来,火炬歌舞团始终以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丰富广大群众生活,打造文化艺术品牌为己任,先后创作了500余部优秀作品,荣获全国、省和市各类文艺比赛大奖100余个,参演中央电视台《中华情》等大小型文艺演出3000余场。

不仅如此,一直以来,火炬歌舞团还紧紧围绕中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面向整个中山开展文艺巡演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田间地头、社区学校等地。“近几年来,我们持续开展文艺下乡、文艺讲党史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深受全市23个镇街群众喜爱。”火炬歌舞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创作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山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火炬歌舞团演员在排练舞蹈。记者 缪晓剑 摄

■ 延伸阅读>>

音乐作品《我们的道介绍

《我们的道路》由著名音乐家李海鹰作曲、晓凡填词,旨在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赞美和信仰,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催人奋发上进。

歌曲主要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赞颂。

作为一首大抒情歌曲,它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矢志不渝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意志。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