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由市委组织部、市侨联主办的“中山国际人才港、中山市新侨服务中心、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人才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山国际人才港举行。
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人才工作站、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社会实践中心揭牌。记者 冯明旻 摄
现场为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人才工作站、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社会实践中心揭牌,为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代表颁发中山市“全球引才顾问”聘书。
本次人才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促进中俄友谊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号召“再造一个新中山”提供全球化人才智力支撑的具体举措。
现场签订框架协议
双方合作走向深化和务实
据了解,“全球引才顾问”是市委组织部聘请的、拥有丰富海外资源的人才,将为中山常态化开展引才活动,讲好中山人才故事。本次活动现场,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副主席、全俄博联会组织联络部部长强翀,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外联部常务副部长陶红杨,受聘为中山市“全球引才顾问”。
据悉,双方合作后,中山国际人才港与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将在人才交流、培养、引进、选用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人才互联互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双方将共建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社会实践中心、人才工作站,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积极提供拥有博(硕)士学历的人才给中山市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并组织发动学生、毕业生参与中山的人才活动,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还将依托中山社会实践中心和中山人才工作站,推荐引导有意愿的师生到中山就业创业。此外,学联还将根据中山市优势产业协助制定相关访问行程规划,包括组织相关培训、安排访团人员,参访考察专业对口的俄罗斯企业、机构组织、知名高校等相关机构。
“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人才工作站、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社会实践中心的揭牌,标志着双方合作不断走向深化和务实。”强翀表示。
四次“会面”促成双方结缘
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与中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缘?活动现场,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冬晓表示,双方的合作,是在联合举办多场“雁南归”莫斯科专场的基础上开展的。
据悉,市侨联发挥“以侨为桥、以侨引才”的独特优势,打造侨界引才工作品牌“雁南归”。今年3月以来,市侨联举办“3+N”场“雁南归”侨界引才活动,组织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名博(硕)士侨界菁英与需求单位进行了见面交流,促成18名博士、3名硕士签署落地中山意向书。
“‘雁南归’系列活动在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和中国留学生圈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也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山重视、关爱、礼遇人才的浓厚氛围,和中山求贤若渴的态度、广开才路的诚意。”梁冬晓表示,这些活动,使留学生们对中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为中山市与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的合作、侨界引才工作坚定了信心。
“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参加‘雁南归’活动,广大留俄学子对中山市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强翀说,是中山对待人才的态度以及各项人才政策吸引了广大留俄学子,“今天,是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与中山的第4次见面,我们与中山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市委组织部和市侨联的支持。”强翀表示。
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中心主任胡洁瑶说,接下来,中山国际人才港将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汇聚全市人才服务资源,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组织专门力量策划专项活动,安排专人对接,积极为莫斯科大学优秀学子提供最优人才服务、最佳平台,全力推动人才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主动为两地人才发声
相互传递好声音、讲述好故事
今年是中山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政策保障的提升之年,更是人才培育引进的加速之年。
“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中山人才工作站要把握好时代机遇,主动铁肩担责挑两头,连接两地谋发展。”在揭牌仪式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远梁表示,人才工作站要成为加强两地友谊的人才之家,主动为两地人才发声,相互传递好声音、讲述好故事,切实提升两座城市的美誉度。
张远梁表示,人才工作站要成为实现以才引才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地缘和校缘优势,积极主动策划组织各类引才项目和活动,搭建人才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扩大两地人才的“朋友圈”“事业圈”。要成为促进国际人才合作的排头兵,要整合两地的资源,让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通过工作站更好地流动,推动校地人才工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陈彦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