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村BA”冠军背后的篮球小镇
发布时间:2023-10-30 来源:中山+

10月28日晚,万众瞩目中,2023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冠军赛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灯光球场开战,广东中山沙溪队在一度落后13分的情况下,下半场逆风翻盘,最终以84:78战胜广东东莞大朗队,勇夺首届全国“村BA”总冠军。

10月29日,全国"村BA"总决赛冠军——中山沙溪队回到沙溪镇。图为庆功宴现场。 记者 黄艺杰 摄

在全国上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村BA”为代表的乡村体育文化项目,不仅激发起各地群众的参与热情,更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的文化动能。中山沙溪队在首届全国“村BA”赛事上一举夺魁,也让沙溪篮球小镇一夜“出圈”。沙溪篮球为什么能?我们试着从沙溪篮球的发展史和沙溪人的体育精神中寻找答案。

全国"村BA"总决赛冠军奖品——银饰。 记者 夏升权 摄

新老交替传承篮球精神

好的教练是队伍的“定海神针”。沙溪篮球队主教练冯汉远凭借精准的赛前分析、灵活的战术调整,为沙溪队及时扭转战局、冲刺夺冠发挥了重要作用。

冯汉远是沙溪镇下泽村人(现称沙溪村),从小学六年级起就跟着村里的球队一起学习、训练,去各种比赛现场观战。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对篮球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后来,他考上了市体校专项训练篮球,凭借出色的能力,先后代表沙溪拿到了各项市级比赛甚至全国赛事的冠军,逐渐成为中山家喻户晓的篮球明星。“能取得这些成绩,我曾经的教练‘炮叔’,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冯汉远说,沙溪篮球的发展,正是在无数前辈的无私传授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让篮球精神代代相传。

“村BA”总决赛比赛期间,沙溪队教练冯汉远(灰色衣服)在布置战术。记者 黄艺杰 摄

37岁那年,冯汉远正式退役。和许多本土球员一样,他选择了成为一名篮球教练,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年从前辈身上学到的点点滴滴,传授给更多篮球新人。在他的影响和引领下,2017年至今,沙溪篮球队已在中山市镇街篮球赛中连续6年夺得冠军,书写了中山篮球界的一段佳话。此次比赛,更是创造了球队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球队的主力后卫李衍均,从当初的瘦小少年,一路成长为“中山球王”,这次更是拿下了全国首届“村BA”的“最佳球员”称号。看到新生代挑起大梁,冯汉远倍感欣慰:“原来,自己拿冠军,和队员们拿冠军,那种喜悦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村BA”夺冠的消息已铺天盖地传开,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聚光灯下捧回奖杯的球员,激发了更多年轻人的信仰,新一轮的传承,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逐步开启。

“村BA”总决赛期间,沙溪队队员奋勇拼搏。 记者 黄艺杰 摄

多级赛制体系培育本土人才

时间拨回到1999年,当年,沙溪镇举办了第一届镇级男子篮球联赛;2003年沙溪分设甲级、乙级赛事,至今已举办22届,成为中山举办时间最长的镇一级男篮赛事。据统计,近几届比赛中,每届参赛运动员有近300人,在日常工作之余观看篮球比赛,成为沙溪群众每年的必备节目。

沙溪镇篮球协会会长刘兆光是此次沙溪篮球队夺冠的现场见证者,从首届联赛起,他便开始带队。在他看来,沙溪篮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完善的赛制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刘兆光说,沙溪为全年龄段的非职业篮球运动员设置了低、中、高三级赛制体系。针对8至10岁的少年儿童,沙溪镇设置了U8、U9、U10三个组别的基础性篮球赛事,面向他们开展兴趣培育、基础教学,打造属于少年儿童的“小篮球”比赛。

沙溪镇篮球氛围浓厚,“村村组队、全民打球”成传统。 记者 余兆宇 明剑 摄

“针对十多岁的青少年,我们还开设了U14至U17系列赛事,弥补了过去青少年球员培养‘断层’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兆光说,当运动员成年后,便可参加沙溪镇一年一度的最高水平篮球赛事——沙溪镇甲乙级男子篮球联赛,沙溪篮球队不少现役球员,如“沙溪科比”高宇峰、“得分王”李衍均、“助攻王”刘炜祺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大多从小学打到中学,又从中学打到了大学。有了完整的赛制体系支撑,沙溪的优秀苗子便能够及时被发掘、被重视、被培养,沙溪篮球队的人才储备大军才会越来越强。

除了大力培养本土篮球人才,沙溪镇篮球队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高水平球队来到沙溪打比赛,以及走出沙溪与其他高水平球队“切磋”,以赛促练。

篮球文化在沙溪延续近百年

“自上世纪30年代始至今,篮球运动在沙溪地区已有90年历史,此项运动在沙溪地区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历久不衰。”在沙溪顾问蔡宇元老先生编纂的《昔日沙溪的体育》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沙溪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

1932年秋,中山县开展篮球运动最早的县城石岐与隆都地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友谊赛,由石岐的“凌飞”队对涌头的“青白社”队。这次比赛犹如一支催化剂,不仅让群众大开眼界,也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篮球的兴趣。自此,中山各地区纷纷开始组建篮球队。

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沙溪本土企业家梁锐凡回忆,小时候,篮球赛就是村民最大的娱乐活动,不管哪个村有球赛,大家都会走路去围观,“人多的时候,球场边的围墙都被人挤倒。这也可以算是最早的‘村BA’。”

“在沙溪,多数村庄和学校都建有篮球场,球场有村里的也有村校合一的,白天由学校使用,寒暑假、星期日、每天下午四时以后,由村中青少年使用。”蔡宇元说,当时,整个中山县(包括现今的珠海)最强的球队有石岐“群力”、濠头“三川”、斗门“排山”、隆都“下泽”、涌头“飞鹰”,大涌“旗峰”等7支队伍。当时的隆都被誉为“中山篮球之乡”,单沙溪地区的篮球队伍就有30多支,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有些村还不止一支球队。

今年8月,“村BA”赛事在沙溪镇如火如荼开展。图为虎逊村队(白衣)与龙头环队(红衣)比赛现场。 记者 余兆宇 明剑 摄

自1952年国庆节在青岗村荣获全县男子篮球赛冠军后,下泽队在全县连续六年稳居冠军宝座,算上男女球员,该村共有6名球员进入县篮球代表队,这是中山县代表队建立以来仅有的。1954年,香港学生队北征广州,横扫市内所有劲旅,移师南下又所向披靡,唯独在石岐仁山球场与下泽队交锋,以一分之差惜败。一个自然村的球队竟如此强大,令香港队员十分佩服。

沙溪人为什么有打篮球的传统?流行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沙溪作为“华侨之乡”,是当地华侨最早把篮球运动这一“舶来品”带回来,一个佐证是,在沙溪话中,打篮球叫“啪bo”,投篮叫“suo”,球出界了叫“ao左”,分别对应英文单词ball、shoot和out。

借“村BA”热赋能乡村振兴

“这次比赛,打出了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沙溪体育精神,也体现了中山人敢冲、敢闯、敢创新、敢争先的精神。”全国“村BA”总决赛结束后,现场观战的沙溪镇党委书记徐成彬激动地说。 

沙溪镇党委书记徐成彬带队载誉归来。 记者 夏升权 摄

近年来,沙溪镇延续传统,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去年,沙溪镇教体中心荣获广东省体育县(市、区)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是中山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随着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沙溪镇把篮球活动的推广,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品牌项目打造,除了甲乙级男子篮球联赛外,每年还定期举办中小学生篮球赛、U14-17青少年篮球赛,形成了“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人人”爱篮球的良好氛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沙溪镇投资1000万元升级镇文化体育中心。目前,全镇已有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157个,其中学校篮球场41个,村篮球场43个,有力地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普及。

“接下来,我们要利用全国‘村BA’夺冠的契机,推动篮球活动走得更深更广,让篮球文化成为沙溪亮丽的名片,让篮球活动更好地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徐成彬说。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