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加好“三把火”,用好中医药这剂“良药”
发布时间:2023-12-14 来源:中山+

12月14日,中山市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推进会,推动中医药发展提档升级,开创新的局面。

中山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这里山中无闲草,家家善汤药,户户饮凉茶,老百姓信中医、用中药。500多年前,《香山县志》就记载了多种中草药的名称和用途,驰名国内外的“沙溪凉茶”配料正是中草药。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孙中山先生行医的“中西药局”旧址,已成为迎接中外游客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好评如潮的市人民医院“菌毒清颗粒”,功不可没的市中医院新冠中医药预防方,与时俱进的“中智药业”……一个个中医药品牌,是中山市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标识,彰显中医药方面丰厚的底蕴实力。中医药与百姓生活紧密融合,历史文化基因赓续悠久深厚,培育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广东积极主动作为,统筹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时代赋予中医药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中山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更好推动中医药发展,既是构筑百姓健康屏障之举,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药”。中山要用好这剂“良药”,首先需要加好“三把火”。

传承之火需绵延不绝。中山中医药有历史文化基因和扎实产业基础,有土壤、有条件、有必要更好传承、发扬光大。当前,中山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中山“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培育,建成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山生命科学园、西湾医药与健康产业园等重要载体,康方生物、联邦制药等400多家优秀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于此。全市“四上”企业中,医药企业761家,营收规模超1000亿元。站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这个新起点再出发,中山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中医药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更加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决策、规划引领,充分释放中医药事业发展潜能,不断开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创新之火要燃得更旺。从国内首个、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健康产业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到医保中医支付方式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面向全国推广,再到全省率先推进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建设、较早建成覆盖“市-区域-镇街-村(社区)”的四级中医服务体系,中山中医药事业改革创新的沃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全国全省第一。显而易见,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与中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城市精神深度契合。所谓示范,就是要有勇当探路者的果敢、勇闯“无人区”的魄力,如此比学赶超创一流,方能延续创新基因,在新征程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发展之火要燎原四方。千百年来,中山发展中医药有所成就,得益于本土丰厚的土壤,有赖于信中医、用中药的良好氛围。新时代更好发展中医药,服务好更加广泛的群众,让中山中医药发扬光大,同样也要依靠这片土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如,点上,可以打好名老中医这张牌,甚至可以打造一条“中医一条街”,充分发挥大师的作用,吸引人才,扩大影响力。面上,深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机关,有望成为中山中医药发展深入人心、打开新局面的有效路径。如此点面结合,层层深入,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医药走出中山便有了更大的底气,走向世界便有了更大可能。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这块全国牌子,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力度推进中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各部门各镇街要坚定扛起的使命。朝着这个目标全力奔跑,中山必将为全省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探索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做法。


编辑 汪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