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灯饰产业如何一步步达到今日盛况?第一代“灯饰人”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中山+

1月12日,灯都古镇·灯文化博物馆里人流熙攘,场馆内有这样一个场景引游人驻足参观: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的中年男子,在简易的厂房里生产出古镇“第一代灯”。这名男子的人物原型就是第一代“灯饰人”袁达光,他完整见证了古镇灯饰产业从诞生走向发展、再达到今日的盛况。

博物馆中以袁达光为原型所创作的制灯场景。通讯员供图

近日,中山日报记者采访了袁达光,了解他的创业初心,聆听古镇灯饰产业刚起步时的故事。

与灯饰的缘分始于香港一场展销会

袁达光与灯饰的缘分,始于1981年在香港举行的一场展销会。当时,33岁的袁达光在当地探亲,被展销会上各式漂亮灯饰吸引,便买了两盏壁灯回古镇研究。

袁达光。通讯员供图

通过钻研,袁达光发现当时的壁灯结构简单,中间一个灯头,两侧各装饰有两个玻璃片,不难制作。古镇周边的佛山南海、中山小榄等地区素来在塑料、电线、五金、玻璃等轻工业品上具有产业优势,正好提供了灯饰需要的配件原料。“当时要使用的茶色玻璃片,我和搭档到广州、珠海、江门等地都没有找到,最后是在中山市玻璃工艺厂发现了它的身影。”袁达光回忆到。

20世纪80年代古镇生产的电子调光台灯。通讯员供图

解决原料的问题后,袁达光发动了村里5户人家一起组装灯具,迈出了量产的第一步。1982年10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袁达光和拍档袁玉满等人产出了第一批近1000盏自制壁灯,每盏灯的毛利都超过了50%。

产业蝶变与腾飞

1983年,袁达光、袁玉满等五人合股成立公司,并依托古镇镇的地理优势,兵分五路在广东跑市场:近的就用单车载货,早出晚归,远的则多带几箱,随车托运,货源多数供给百货商店。然而,这样的销售方式虽然稳定,总销量却太小。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袁达光积极进行思考。他发现,市场对灯饰有需求,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商家不知道哪里生产灯饰,厂家也不知道哪里需要买灯。于是,袁达光和合伙人召集了10多名推销员,经过集中培训,便让他们到全国跑市场,产品销路也因此打开。“当时的想法是要走出去,打开中山以外的销量,走向全国。”袁达光说。

20世纪80年代末,袁达光成功在外地开设分公司,蒸蒸日上的事业也在古镇产生了蝴蝶效应,不久,古镇的灯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古镇灯饰业也迎来一次巨大发展浪潮。

据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古镇灯具灯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具备一定影响力。1999年,古镇成功举办了首届灯博会,标志着古镇的灯饰产业开始从生产并行销全国转变为专业生产坐商营销。经过4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当前,古镇镇已形成了以自身为中心、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