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赋能现代养殖!华人科学家中山探索基因芯片技术养虾
发布时间:2024-01-15 来源:中山+

1月12日,在位于火炬开发区数贸大厦的中山康源基因技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源基因”)实验室,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蔡伟文与同事正对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和土壤样本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准备投入第三轮塘头实验。

蔡伟文与同事正对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和土壤样本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准备投入第三轮塘头实验。记者 明剑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2022年,蔡伟文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改变了常规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常见的4-8种虾病原体的局限,将检测范围扩大到17种病原体。2022年底,他在中山市板芙镇建设养殖基地,时常奔走于塘头和实验室,以一位科研者的视角,在推动绿色健康养殖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两造的塘头养殖实验,效果超出预期。

科学家“转行”养虾
两造收成超出预期

1月5日晚上10时,位于中山市板芙镇葵扇坦的盈坤源水产养殖基地里,迎来了冬造南美白对虾的收成。塘头边,收虾工人撒网、收网,虾在夜色里发出特有的光泽,随后被称重、送上在旁等候的卡车。“两造的收成超出了我的预期,说明我们引入基因芯片技术在生态养殖方面的探索是有成效的。”蔡伟文说。

去年7月底,养殖基地迎来了首造收成,投放20万尾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池亩产达到4500公斤;今年初这一造,受到始料不及的气候大幅波动引发的较为严重的高致病性弧菌和胞虫病毒影响,产量大幅下降,但好在基地及时采取了措施,保住了部分收成,“情况还是比周边要好一些”。

蔡伟文观察培养皿里的菌群情况,为分离有用菌用于水微生态控制做准备。记者 明剑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蔡伟文是纽约大学生物分子化学博士,在基因芯片技术方面的创新科研成果曾获得美国专利,并以华人科学家身份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为何“转行”养虾?“我就是研究生物学的,虾当然也可以。”蔡伟文说。

原来,他的老家广东省湛江市,是华南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他曾投资助弟弟承包虾场,但养殖过程中,虾不时遭遇病原体感染而死亡,导致损失惨重。例如曾因为早死病(主要发生于虾苗期,统称为“早期死亡综合征”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养了不到一个月的虾几乎“全军覆没”。做科研出身的蔡伟文开始琢磨问题到底出在哪。他潜心研究后认为虾苗、水体环境和饲料是影响养殖成效的三个关键点。2022年,他尝试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并于2022年底创办了盈坤源(中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养殖基地里建设工业化高密度养殖池,通过在整个养殖环节引入基因芯片技术实践健康绿色养殖理念。

引入基因芯片技术
可检测17种病毒

1月12日,记者在康源基因的实验室看到,几个水桶里养着规格不同的南美白对虾,充氧装置24小时运行着。蔡伟文向桶里投喂饲料,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测。

蔡伟文在实验室向桶里投喂饲料,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测。记者 明剑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在另一间实验室,技术人员将对虾苗和土壤样本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下一造的养殖做准备。“南美白对虾的原始种苗来自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中国,国内对其病原体的研究相对滞后,国内养殖户对虾苗的选择主要靠经验和口碑,购买的虾苗是否携带病原体,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现在,我们用技术说话。”蔡伟文说。

蔡伟文说,已知的虾病毒有约20种,常规的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出南美白对虾常见的4-8种病原体,而康源基因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对17种病原体进行检测,让更多病原体在芯片上“看得见”,确保了养殖源头虾苗的健康。

蔡伟文在观看实验室里的虾苗样本,经过基因检测没有问题后再投放到虾塘。记者 明剑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我们每次选取200-250尾虾苗混在一起,提取其DNA,再通过技术制成基因芯片进行检测,如果结果发现有阳性,说明这批虾苗中有病原体,那么这个虾场的虾苗我们不会选用。”蔡伟文说,因为康源基因有现成的设备、技术和人才,所以这一检测并不复杂。

把科研做在塘头
待模式成熟后推广

解决了养殖源头虾苗的问题,在蔡伟文看来等于养殖成功了一半。蔡伟文说,公司除了定期对虾和水体环境进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外,还自主研究了菌种对水体进行调控,即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调水”,全程不使用化学消毒剂,为南美白对虾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我们一周测两次,水体如果有有害微生物,或者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就要及时处理。”蔡伟文说。在饲料上,蔡伟文也从确保良好的水体环境入手,经过检测后,选择了山东一家饲料厂。

蔡伟文用显微镜查看养虾水体和土壤的菌群在培养基里的情况。记者 明剑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我们搞科研的,总是奔着问题而去,心里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蔡伟文看着桶里游着的虾苗说,新的一年,他已经有了新的目标——探索分级养殖,即改变传统的两造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池的利用率和出塘频次。

记者采访时,见到佛山市三水区的一位桂花鱼养殖大户专程来找蔡伟文交流请教。蔡伟文坦言,水产养殖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目前的养殖实践也还在摸索中,他将继续把实验室科研和塘头实践相结合,待时机成熟时再推广,让更多的养殖户能通过新技术获益,减少养殖风险,实实在在增加收入。

统筹策划 程明盛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