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侨房新韵丨东区街道库充村:“碉”刻一段新潮的“侨”
发布时间:2024-01-18 来源:中山+

1月18日早上,记者驾车穿过库充牌坊,库充大街早已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库充村是中山市区典型的城中村,也是香山立县功臣陈天觉的故里。这里南傍金字山、环拥白石涌,已有80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库充村人集资建成第一座闸门,门上写“库充”两个大字,寓意五谷丰登、库廪充实,村因此得名。岁月如梭,牌坊见证了库充从阡陌连片的农田化身为城市金融中心的历史。


东区街道库充村。 记者 缪晓剑 摄

近两年,东区街道东裕社区充分利用库充村浓厚的侨文化底蕴,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力求打造出一条特色侨乡历史文旅路线:这条线路上点缀着文化浓厚的库充侨乡人文历史馆、24座艺术水平上乘的碉楼群、历史文物单位陈天觉夫妇墓、宗亲文化祠堂“吴家祠”和“陈天觉公祠”,沿村徒步还能看到大片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的彩绘墙……使得原本古朴的库充村升级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擦亮了文化兴城的“库充名片”,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实现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协同发展。

推动碉楼保育、活化

阳光洒在灰青色的碉楼外立面上,碉楼里面却别有洞天。一楼的墙面上挂着艺术风格的插画,播放着轻柔舒适的音乐,咖啡店“囍楼”正在开门营业。通过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只见墨绿色的绒面窗帘垂吊着,民国风格的木质梳妆台上摆放着需要解读的线索,赫然是一个沉浸式剧本杀的场景。“碉楼整体的结构都是没有改变的,基本是‘以旧修旧’,保留其原有的形态。”“阳光之家”项目运营总监冯雪燕介绍。

“囍楼”是由碉楼改造的复古风格咖啡馆。 记者 缪晓剑 摄

据悉,2023年,团市委联合东区街道东裕社区、东区公安分局等单位和青年社会组织将位于东区街道库充的“百年碉楼”,升级改造为中山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验式教育基地(以下简称“‘阳光之家’项目”)矩阵集群。该矩阵集群是中山市首个“预防教育+权益维护+社会帮扶+文化传承”一体化、全方位的集群,其中包括“阳光之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验式教育基地、“阳光之家”重点青少年就业创业实训阵地、“阳光之家”禁毒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馆、“阳光之家”青少年健康成长书屋、“阳光之家”重点青少年社会融入帮扶驿站和库充侨乡村史馆等六大功能区域。项目模式创新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重点青少年帮扶帮教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推动禁毒宣教工作提质增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碉楼被改造成青年公益活动空间。 记者 缪晓剑 摄

“觉得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碰撞产生火花。”谈到筹备项目的初衷,冯雪燕由衷感叹。2018年,深受中山本土侨房文化吸引的冯雪燕与房屋管理者来到库充中街2号碉楼,当时碉楼内的管理比较疏忽和粗陋,冯雪燕深有感触,动了改造、盘活碉楼的念头。碉楼整体经过一番修整,2021年,承租方与团市委推动“阳光之家”项目落地。冯雪燕认为,项目进驻有利于推动库充碉楼的保育、活化,可以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功能价值,也是对于侨房应用的重大创新尝试。2023年7月至今,“阳光之家”项目与团市委、东裕社区合作举办公益宣传类活动约50场,充分发挥了碉楼的历史传承与公益宣传相结合的作用。

打造特色侨乡历史文旅路线

目前,库充现存侨房约60多间,大小碉楼24座、被评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有13处、历史建筑备案的有9处。库充碉楼主要分布在新塘街、库充大街、中街、上街的旧街区一带。除了陈氏、吴氏两间老祠堂属村集体产权外,大部分侨房属业主私有,较多以闲置或出租的形式进行利用。目前,库充历史建筑主要以工作室、民间团体服务基地等为主要业态。

由侨房改造成的“忘忧小院”。 记者 缪晓剑 摄

如何盘活利用好侨房、碉楼资源,东区街道东裕社区交出了亮眼答卷。近两年,通过将“传统”与“潮流”有机结合,东裕社区修复、活化库充碉楼,打造中山市“阳光之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验式教育基地。结合保育碉楼理念,库充经联社引入一批文创、文艺、环保相结合的轻餐饮商业体,发展乡村经济;利用“红心惠民工程”打造库充侨乡人文历史馆,成为市级“家教家风实践基地”。

库充村保留了大量的碉楼和古旧民居。 记者 缪晓剑 摄

走进村中心一间瓦顶搭建的建筑,入目所见,陈列着库充“金山客”使用过的箱笼、华侨带回来的收音机、库充村民传统农耕工具……库充经联社“两委”陈锦新介绍,作为村中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侨乡人文历史展览馆,其原址是库充第五生产队队址,面积约200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址经重新修葺改造为展览馆,用于陈列侨乡人文历史文物,包括历史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传统家具、电器、服饰、书籍等,发挥侨乡历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作用。

库充村史馆。 记者 缪晓剑 摄

“碉楼活化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力求让从库充牌坊进来之后的游览路线,形成‘连珠成串’的一整条文旅线路。”东区街道东裕社区党委书记邱芭琳介绍,库充村已加入2024年广东省“微改造”项目,预计未来三至五年会有较大的改造工程动工。希望以此打响库充侨房知名度,引进更多民间资本、社会团体,注入资金对库充侨房进行保育活化,提升库充侨房活化率,延伸拓宽覆盖周边的研学文旅线路。


编辑  陈彦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