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打造“市民大课堂” 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14 来源:中山+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它悉心收容着历史的繁星,让其光芒穿越百千年,照耀当今人。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各级文博系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让更多观众看见繁星,以慰岁月。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中山文博氛围渐浓。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持续完善文博资源体系,同时积极拓展、强化与社会面的文化链接,努力构建可供全民学习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推动博物馆真正发挥共享知识、激发思考、社会教育的功能。

中山有“宝藏”
全民共享之

2022年,中山文博事业翻开了崭新一页。这一年5月18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在内容和效用等方面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形成相得益彰之效。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以旧馆馆区为基点,通过保留、改造和新建的方式将新老建筑融为一炉。中山市博物馆下设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包含“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等基本陈列。目前,该馆藏品总数达3万余件(套),类别有陶器、瓷器、石器、金属器、书画、档案文献、文件宣传品、收音机等,并注重收藏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历史相关的专题藏品。

漫步在中山市博物馆群,一座座独立却又彼此相连的建筑,像一个个时代的交互映射。 (资料图片) 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馆建设本身就具有全民性这一特征。数年来,中山文博人征集藏品的脚步遍及海内外,在与公众广泛互动的过程中,中山市博物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博物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自然也应实现全民共享。”该负责人说。

而另一“文化门面”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也是中山市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之一,近年来每年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文物、档案、图书等资源,还管理着中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物遗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和杨心如故居,以及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氏宗祠、杨莱礼堂、杨维学故居、杨日韶杨日暲烈士故居等翠亨村周围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市民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资料图片) 记者  冯明旻  摄

在中山大力推进“文化兴城”战略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主动将特色优势与公众需求结合,向社会阐释及分享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帮助公众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憧憬未来,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把文博服务半径
延伸到千家万户

5月2日下午3时,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迎来第100万名观众——在广州工作的安徽人刘一心。她认为,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通过博物馆去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非常有趣。“我知道中山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所以‘五一’假期的首站就选择了中山市博物馆。”刘一心说,此行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有幸成为中山市博物馆的第100万名观众,收获颇丰。

5月2日下午3时,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迎来第100万名观众——在广州工作的安徽人刘一心。 (资料图片) 记者  黄艺杰 摄

开馆两年来,中山市博物馆不仅从物理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成了新的文化地标,更成为满足市民休闲怀旧、乐享人文等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搜集、保存、研究、展览、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让人们有机会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中山市博物馆近日推出集章打卡活动,集章打卡点将开放至5月26日。  记者 王云 摄 

据统计,中山市博物馆——

◆两年来已策划展览40多场次,接待游客观众100万人次

◆成功打造了“香山风物”“风·雅·颂”等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社教品牌项目,推出社教活动309场,惠及群众近4.5万人次。

今年“五一”期间,众多市民游客到中山市博物馆参观游览。 (资料图片) 记者 黄艺杰 摄

中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博物馆+社区共建”的新模式,中山市博物馆致力于打造社区友好型、互动型、服务型博物馆。例如,开展流动送展进社区活动,通过编制流动展览工作计划、“你点我送”等形式,将精品展览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如今,社教工作已成为中山文博系统日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也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等平台开拓了“纪念孙中山”系列活动、“缅怀杨殷烈士”系列活动、“走进翠亨村”系列活动、生态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品牌项目,既有浅显易懂的研学探索,还有专业解读的专家导赏,大众可从不同维度与视角体验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

馆校同心共育
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

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教工作的重点对象。近年来,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文物“活”在校园,成为青少年美育工作的一大潮流。博物馆与学校之间不断破除“两张皮”效应,持续创新合作方式,通过送课程、送讲座、合作研学营、合作编写教材等多元渠道,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2023年暑假期间,不少学生趁着假期前往中山市博物馆参观。(资料图片) 记者 冯明旻 摄

初三学生李诗晴是个不折不扣的“博物馆迷”,自小学起跟随父母“打卡”过多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形成了自己的“博物馆朋友圈”。这两年,她深切感受到中山文博资源的强势崛起,以及向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倾斜。“我经常骄傲地向外地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山市的博物馆,希望更多人通过博物馆了解中山。”李诗晴道。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平台资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少年孙中山研学之旅”项目与中山市多所学校开展合作,进行研学课程的编写并付诸研学实施。该项目通过“实地探访+研学课堂+研学交流与总结+创新与实践”的模式,使青少年学生从校舍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大大丰富他们的认知体系。

同样以“博物馆+学校”馆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思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与中山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等20所大中小学校“结对子”,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大思政课”师资培训班,馆校共同托举、同向发力讲好“大思政课”,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中山市博物馆则分别与石岐高家基小学、石岐实验小学、东区水云轩小学、沙溪镇象角小学、中山市杨仙逸中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学校签订了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合作开发研学课程,配合教学课程推出特色研学活动。

3月24日,东区水云轩小学二五班开展博物馆亲子研学活动,参观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了解中山本土历史文化。(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不同群体的认知基础和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课程多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会综合历史、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中山市博物馆宣教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例如,广受欢迎的“文博课堂进校园”系列活动,就充分结合博物馆精品临展,在各学校开设讲解龙门艺术特展、海外中山华侨历史等课程,为师生提供展览导赏、历史知识普及、非遗技艺体验等多元体验。

杨仙逸中学校长王长在表示,馆校合作秉承“利用优势,发掘资源;需求交流,重点发展;取长补短,生根发芽”的原则,一方面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树立更广阔的世界观、更科学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也以学校的教育力量、青春力量为抓手,为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