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山市委会:“吸金”引才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助力“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03-27 来源:中山+

“伴随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推进,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意义非凡。”今年中山两会期间,民进中山市委会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 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建议》,市政协常委李彪作为提案牵头人介绍了建议思路。

李彪。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目前,中山有南朗街道翠亨村、三乡镇古鹤村等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坐拥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地理风貌独特,为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素材,有助于培养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挖掘其文化教育功能可促进村落文化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李彪表示。

然而,民进中山市委会前期调研发现,有三个问题阻碍了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作用。包括传统村落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如权责主体不明晰、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资金和专业文化人才匮乏,缺乏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与教育体系;基建、开发、功能、科技多重短板,如文旅开发模式相似、文化教育资源产业链较短等。

为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民进中山市委会提出,由市政府出台政策,规范传统村落保护理念、调整保护模式,解决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开展保护理念培训。文旅、教育、住建等部门组建顾问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保护、科学修缮,防止过度商业化致使本地文化空心化。开展传统村落产权专项调查,建立产权登记制度,成立由政府、法律专家、村民代表组成的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化解产权矛盾。同时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古香古色的三乡镇雍陌村。记者 缪晓剑 摄

资金与人才方面,民进中山市委会建议,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教育事业,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借助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传统村落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村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民进中山市委会认为,首先要建设好场地设施,并逐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培育特色导师、设计特色课程、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完备考核制度,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依据传统村落特点创新“立体村落+特色教育”模式,将文化遗产内容课程化、立体化,开展多样文化教育活动,建立乡村文化体验文化教育基地。同时,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宽“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路径,打造“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产业,开发教育主题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

最后,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实地教学+线上研学”平台,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及独立APP,实现文化教育功能数字化、信息化,开展线上研学活动。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