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文化、学习传统技艺成为如今充实假日的一种新方式。5月3日下午,30多位市民聚集香山书院,在广东省研学旅行导师郑绮筠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景泰蓝饰品,感受景泰蓝的独特魅力。

郑绮筠给学员们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历史以及发展情况,重点讲解景泰蓝的制作材料与点蓝工艺。据介绍,景泰蓝最初叫法是掐丝珐琅,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基调为主,才得名“景泰蓝”。景泰蓝制作工艺包括108道工序,不仅制作周期长,而且难度大,包括制胎、掐丝、粘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
“景泰蓝应用比较广泛,花瓶、屏风、桌椅、钟表、发簪等都有采用这种工艺。”郑绮筠告诉学员们,2006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现场,郑绮筠结合图片讲授如何用“点蓝”的工艺制作景泰蓝饰品。学员们被分成两组围绕桌而坐,在聆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桌上的材料,动手实践“点蓝”工艺——制作景泰蓝胸针和发簪。
先调和光油和烧蓝粉,接着用点蓝笔把融合均匀的烧蓝粉填充到饰品上。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学员们开始专心致志地“点蓝”。有的学员按照学习群中的图案给铜胎“点蓝”上色,有的学员则默默设计出自己的配色方案,给铜胎来个创意十足的颜色混搭。
来自港口镇的谢女士,很快就制作完成一支漂亮的发簪。谢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学习制作景泰蓝饰品,在“点蓝”时她融进自己的喜好,因此发簪上的颜色搭配属于自己的“原创”。
市华侨中学初二学生陈蔼如在爸爸陪同下来到现场学习。她说:“我一直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十分喜欢这次的景泰蓝点蓝技艺体验课程。”陈蔼如说完继续小心翼翼地对着铜胎“点蓝”。她还表示,这次制作的景泰蓝蝴蝶胸针将送给妈妈作为母亲节礼物。

“今天的课程十分有意义,让大家感受了景泰蓝的魅力。”郑绮筠表示,学员们学习景泰蓝“点蓝”技艺,既锻炼了专注力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审美素养和设计能力。
编辑 汪佳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