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和武汉相隔1000多公里,因为光电产业连在了一起。中山的联合光电和通宇通讯两家光电产业龙头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在“武汉·中国光谷”布局,借助中国光谷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等优势,开辟新的赛道。
4月中下旬,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在武汉·中国光谷采访调研,走进了联合光电参与投资的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眸光电”)和通宇通讯旗下的湖北中洪通宇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宇空间”)。
从两家企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山打造湾区光谷蕴含着广阔的产业空间,与武汉联动机遇非常多。在业内人士看来,发挥好位于大湾区的中山对接全球大市场的优势,用好武汉光谷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湾区光谷也能通过追“光”补“电”,做强产业集群。

补“电”完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
在第137届广交会上,中山联合光电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亮相首次设置的服务机器人专区,与杭州宇树科技、深圳大象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同台竞技。而联合光电机器人所使用的激光雷达核心部件,就来自联合光电在武汉光谷所投资的天眸光电。
走进天眸光电,随着激光雷达的扫描转动,人物在空间里的活动范围可在后台看到详细数据。“这是我们的激光雷达扫描成像,用于养老院等敏感场所的安防,既可监测到异常情况,又不会像摄像头那样暴露个人隐私。”研发总监王爽介绍道。

总经理程刚介绍了这家“瞪羚企业”的成长之路。2019年,天眸光电在武汉创业,专注激光雷达研发,得到了联合光电基金的天使投资;2023年获首轮融资后壮大了专业人才管理团队,并在长三角嘉兴嘉善布置智慧工厂,一年内便将长三角和武汉两地公司做成规上企业。如今,其激光雷达扫描成像、激光雷达测距等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已经被客户广泛采用。在某个特种领域,其远距离成像级雷达以500米以上的距离跑在同行前头并被采用。其百安型防爆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在智慧矿山特定场景应用。其远距离激光成像级雷达还用于智慧粮库测量、安防、智慧机器人等方面。激光雷达,好比机器人的“眼力”,除了联合光电的服务机器人,目前国内某头部企业生产的清扫机器人,使用的也是天眸光电的解决方案。
天眸光电在武汉光谷长大,却也离不开湾区光谷的滋养。回忆起与联合光电的渊源,程刚对这家龙头企业充满了钦佩和感激。2019年,在深圳华为海思工作的程刚,因工作调整带领技术团队到武汉分公司工作。联合光电董事长龚俊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约见了程刚,不到20分钟的交谈,决定了一家新公司的诞生。因为看好程刚技术团队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市场前景,龚俊强当机立断决定由联合光电基金投资程刚团队1500万元。程刚表示,一支本来只懂技术的团队能够做到现在的成绩,除了技术之外,还有赖于联合光电的引导和资源链接。包括根据团队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情况确定了机器人赛道,给予了上下游产业链支持,帮助初创公司低成本切入市场;同时,联合光电还利用其作为上市公司所具备规范严谨的管理体系,引导天眸光电持续完善运营管理,少走弯路。
“跟谁一起玩很重要。”程刚这样总结。
借“电”谋求航天新赛道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宇通讯”)卫通事业部总经理刘科种从中山总部来到武汉光谷,投入新的布局——将新研发产品和产业结合,开辟公司业务的新赛道。

3月中旬,通宇通讯便与武汉洪山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宇空间正式落地洪山区,注册资金2亿元。通宇空间由通宇通讯与洪山资本合资成立,通宇空间占股90%,洪山资本占股10%,双方将共同导入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我们发展卫星通信业务,是顺应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布局。选择在光谷落地业务,主要看中这里的产业链和产业规划布局。”在光谷的临时办公地点,刘科种向我们分析通宇空间落地武汉光谷的原因。经过前期在中山和成都的研发积累,通宇空间落地就具备自主研发的多款卫星通信产品,包括高铁动车卫星通信产品、星载相控阵天线产品、低轨相控阵终端产品等,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
2024年,湖北省和武汉市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发展,相继发布《推进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武汉空天经济由此迎来“黄金发展期”。刘科种说,“通宇空间在这里布局新业务,既可以快速找到上下游配套合作伙伴,也可以成为产业链配套一部分,更快速开拓市场。”未来,通宇空间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拓展市场,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
“光”多“电”少,如何来“电”?
数据显示,2024年,“湾区光谷”光电信息集群实现产值674.23亿元,同比增长14.94%,超过六成光电企业产值同比增长,成为中山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据了解,作为中山光电光学产业核心区域的火炬高新区,已编制《培育促进光电信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新一代光电元器件、光电设备、光电显示、激光应用、医工结合、光电软件六大主攻方向,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名录。今年中山全市高质量大会召开,中山市出台一揽子政策,其中便包含《中山市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数智转型、产业培育、要素支撑等关键领域推出十条支持措施。
为何中山企业还要“走出去”布局光电产业新赛道?从天眸光电和通宇空间的选择看,企业的布局跟随市场走,科技公司的成长立足服务产业,产业链的集聚度,产业集群生态完整程度,便利创新型的初创企业快速完成产品的研制。天眸光电总经理程刚认为,企业的产品要与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是根据产业的需求来进行技术的迭代优化,而非脱开产业场景展开技术研发。通宇空间紧锣密鼓布局武汉光谷,也看重高校人才加持和湖北省及武汉市对航天产业规划布局的落实。

在中山市光电产业协会秘书长黄纯根看来,中山的光电产业发展比较偏向光学元器件成像,还需要来“电”以补助产业链当前存在的短板,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深中通道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大交通,开始吸引一些深圳光电设备、光电显示等企业前来布局。但总体上,“湾区光谷”产业链的生态和规模与武汉不能同日而语。
如何增加“电”的比例?“我觉得中山优势还是在制造业。”黄纯根建议,要抓住中山制造的比较优势,承接更多湾区光电企业生产制造项目的溢出,提升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密度。
他分析,深圳的创新环境在国际国内还是非常领先的,这样一片土壤每年孵化出许多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完成项目孵化后,都需要融资、投建工厂,实现产业转化。中山可以在产业转化方面多下功夫,多招引这样的高成长企业落地。一方面,与深圳一桥之隔的中山具有地理优势,综合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中山光电产业在湾区有一定集聚优势,制造业的基础也较为扎实、民间资本也比较丰厚。“如果能够加大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力度,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那么‘深圳研发+中山制造’不仅可行,还能提升湾区光谷的产业集聚度。”
【专访】
加强联动,相隔千里也能“来电”
除了加快中山与深圳光电产业的联动,在天眸光电总经理程刚看来,湾区光谷可以加强和武汉光谷的合作与联动,形成优势互补。2019年,在联合光电免费提供的场地起步创业,2023年便获得近1亿元的融资,2024年嘉兴智能工厂运行,天眸光电开始了快速成长之路。作为一名创新创业者,程刚认为,在不同创业阶段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湾区光谷和武汉光谷可以加强联动,共同做大全国光电产业。
两个光谷各有优势
“我个人觉得,武汉光谷和湾区光谷各有优势。”程刚分析。
武汉光谷特点在于技术硬核,尤其光电激光技术比较强。依托武汉高校的人才优势,研发人员的供给比较充裕。在初创阶段,创新公司需要人才支撑。程刚以天眸光电为例,初创时在中山注册,因研发和转化需要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支撑和高密度激光产业链的支持,企业将研发转移到了武汉。天眸光电在开展生产时,将生产制造和营销端布局在嘉兴嘉善,离市场更近。
湾区光谷在产业化和市场全球化方面具备优势。程刚表示,武汉是个内陆城市,想将研发出来的产品实现产业转化并快速推向全球,比较难。而以他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经验,珠三角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能力很强,能快速将研发成果转换为产品,并快速销往全球,生产综合成本优势明显。
中山不妨学习昆山
程刚建议,中山可以依托大湾区整体的产业互动优势,加强与武汉光谷的联动互补,把中山的产业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方面,完善中山的光电产业链。中山的“光谷”还是以偏镜片制造为主,缺“电”。中山可以和武汉光谷形成互动,利用双方各自优势,例如互相招引企业、研发机构、互相落地子公司,联合光电在武汉成立公司,就会把电也带到中山,再结合大湾区的产业链齐备优势,形成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中山的产业发展,可以从单一的光学镜片或光学零部件制造升级迭代为光电产业。
另一方面,深中通道已经通车,中山不妨学习昆山与上海协同创新的模式,利用制造优势,主动融入深圳的产业发展协同分工中,甚至可以融入广州、东莞、珠海的产业链协同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造的“后花园”。
【记者手记】
湾区光谷成长需要产业耐心
武汉光谷从“束光”做到一个万亿产业集群,历经了30多年。由最初光纤光缆一个点,发展成为一条从上游的光通信,到中游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再到智能终端的完备产业链。
抛开武汉光谷具有高校资源等无可替代的优势,其发展还告诉我们培育一个产业耐心的重要性。光电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改革开放之初仅靠市场自发粗放发展便能形成的专业镇发展模式已完全不同。这也告诉我们,不能再用自发形成、摊大饼的粗放模式来发展现代产业,而是要从产业成长所需的各方面要素精心做好产业规划。例如,武汉光谷在产业扶持方面,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去支持一个产业,这是一个地方培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又例如,武汉光谷瞄准“卡脖子”等问题,孵化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又培育其成为行业引领级的企业,向“链主”升级,从而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培育出更多“未来”的种子。
政府资源有限,产业不断迭代。瞄准了方向,就聚力支持,耐心支持,企业才能长大,独木成林,产业才能壮大,渐渐长成一片森林。
图:记者 黄凡 黄启艳 谭华健 魏静文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