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 日,第14个“全球无障碍宣传日”,距离第35个 “全国助残日”还有3天。当天下午4点,中山市阜沙镇中影阜沙影城,一场特殊的电影首映式即将开始。

一位穿着西服、系着红色领带的中年男子,步伐有些蹒跚,却带着坚定,一瘸一拐地走进放映厅。随着他的到来,公益电影《我是张春林》的首映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在阜沙这样的小镇举办电影首映,这还是头一遭。当天,阜沙镇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到场,省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促进会、肢残人协会的负责人也专程赶来观影。

“我就是这部电影的原型张春林。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照进现实!”分享完自己的成长故事,张春林难掩激动,眼眶泛红。放映厅里,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从3岁因小儿麻痹症“爬行求学”的少年,到如今掌舵年产值超5000万元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张春林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他的故事又为何会被搬上银幕?一切,还得从40多年前说起。
▲视频摄制:黄艺杰 视频编辑:刘建满
高烧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8年,张春林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一个偏远山村。3岁那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父亲张光早看着昏迷的儿子,心急如焚,背起他就往20多公里外的镇上医院跑。“醒一醒,醒一醒!你可不能睡过去啊!”一路上,父亲边跑边喊,一个半小时后,终于赶到医院。医生为了退烧,给孩子打了一针抗生素。烧是退了,可小春林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慢慢失去了正常站立行走的能力。
那时,张春林家一共五口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父亲是退伍军人,左耳下方长了肿瘤,需要长期吃药,干不了重活;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患有癫痫,发病时大喊大叫,十分吓人。大姐和二姐到了上学的年纪,可家里实在太穷,加上生产队离村小学又远,山路还危险,只能放弃读书。
儿子患病,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几乎绝望。但父亲却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到了张春林该上学的年纪,父亲做了个决定: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儿子翻山越岭,去3公里外的村小学。送完孩子,再赶回去干农活,晚上又准时来接。趴在父亲温暖的脊背上,张春林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一年后,张春林不仅成绩在班里拿了第一,还当上了班长。父亲得知后,虽然高兴,却又做了个“狠心”的决定——让儿子自己想办法上学。母亲心疼儿子,坚决反对,可父亲态度很坚决:“孩子,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你只有自己坚强,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成了张春林求学路上听到最多的鼓励。
此后,每天清晨,母亲都会给张春林准备好午餐:一个冷馒头、一小包自家腌的榨菜,还有一瓶井水。装水的瓶子,是母亲从村里捡来的空酒瓶,洗净后灌满水,拧紧盖子塞进儿子书包。“喝水后,记得把盖子拧紧,别把书本弄湿了……”每次出门,母亲都要反复叮嘱。为了少上厕所,张春林很少喝水,除非馒头实在难以下咽。从生产队到村小学,有段一公里长的土山路,又窄又陡,张春林只能拄着拐杖,手脚并用艰难爬行。膝盖磨破了,他就咬着衣袖忍痛;裤子磨穿了,他又心疼修补的钱,只能默默坚持。
张春林的家突遭变故
到镇上读初中后,张春林的成绩依旧拔尖,还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奥林匹克大赛,拿了亚军。这个一瘸一拐的少年获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镇,乡亲们纷纷上门道喜,张家也总算有了些喜气。为了让儿子能安心读书,父亲南下广东打工,母亲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二姐被送给亲戚抚养,大姐也早早嫁人。在同学的帮助下,张春林慢慢不用拐杖,也能独立行走了。
1996年,张春林考上了一所知名中专。其实以他的成绩,完全能上县重点高中,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选择了包分配的中专,想着早点工作减轻家里负担。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又一次露出了残酷的一面。
那天清晨,母亲像往常一样出门打草。张春林做好早饭,自己吃完后,把母亲那份留在锅里。按照母亲的嘱咐,他先去村里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伯伯,又去集市买盐。中午回到家,他喊了几声母亲,没人应答。房门紧锁,锅里的饭菜也没动过。张春林心里“咯噔”一下,想起母亲的癫痫病,顿时慌了神,赶忙叫上亲戚朋友四处寻找。一个多小时后,有人在村头水塘发现了异常。张春林跌跌撞撞跑过去,看到的却是母亲背着牛草,静静地躺在水里,早已没了呼吸。
那一刻,15岁的张春林感觉天都塌了。7月的天气酷热难耐,可他顾不上悲伤,强忍着泪水,拖着残疾的右腿,跑到镇上邮局给父亲发电报:“速回!母病危。”等父亲匆匆赶回家,母亲已经下葬。父子俩抱头痛哭,泪水打湿了衣襟。
张春林更加努力了
山沟沟里出了个中专生,乡亲们都替张家高兴,来道喜的人踏破了门槛。可张春林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高昂的学费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父亲在广东打工,其实就是在小区当保安,除去生活费外,根本剩不下多少钱。眼看着快开学了,是善良的乡亲们自发凑了3524元,这才让张春林有了继续读书的希望。
到了学校,交完学杂费,张春林手里只剩300元。看着同学们打饭时买肉菜,他只能默默啃自己的馒头。第一次出远门,他特别想见父亲,可一想到路费,就把这个念头咽了回去。为了赚生活费,他想去勤工俭学,可周末出去找活干,老板一看他腿脚不便,都婉言拒绝了。“一定有办法的,我得更加努力。不然赚不到钱,下学期就没法上学了。” 张春林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喜欢摄影的学长。学长被他的故事打动,收他为徒。张春林学成后,省吃俭用买了台二手相机,利用节假日给人拍照赚钱。有一回,周华健在南充开演唱会,张春林咬咬牙买了张前排票,拍了些明星照片后,立刻跑去照相馆冲洗了3000张,还雇同学在会场外售卖,没想到真赚了一笔钱。
学校的老师知道张春林家庭困难,学习又刻苦,还是全校唯一的残疾学生,都很照顾他。学校有活动,总会叫上他拍照。就这样,张春林靠着拍照、摆摊卖袜子,不仅赚够了学费,还清了欠亲戚的钱,偶尔还能给自己加个肉菜改善生活。也是在这段时间,他的自强不息吸引了同班女生郭利萍,两人后来成了恋人,最后结为夫妻。
成功源于永不放弃
1999年年底,中专毕业的张春林和女友商量后,决定南下广东闯一闯。当时,他的姐姐和姐夫已经在中山黄圃镇的电子厂工作。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张春林心里直发怵,把仅有的2000元钱分别装在两个小食品袋里,踩在脚底下。坐了两天一夜的车,他们终于到了黄圃镇,在姐姐的帮助下租了间房子安顿下来。
找工作时,张春林接连碰壁。“会骑车吗?”“不会!”“有工作经验吗?”“没有!”前3次应聘,都因为这几句话被拒之门外。可同样没经验的女友却一次就应聘成功了。那时候,张春林心里直打退堂鼓,甚至想过回老家。但一夜未眠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他借来姐姐的自行车,在空地上一遍又一遍练习,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练。整整3天,他终于能骑上二八大杠上路了,虽然速度慢,但好歹有了找工作的“资本”。为了积累车床工作经验,他又回到老家,通过亲戚关系,在一家机械制造厂实习,学了一身本领后,再次返回中山黄圃。
没多久,一家压铸厂急招技术工人,有了“经验”的张春林顺利被录用。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格外珍惜。别人下班休息,他还留在岗位上琢磨技术。工厂老板通过监控注意到了这个干活拼命、腿脚不便的小个子,把他叫到办公室,委以重任。张春林也没让人失望,自学3D制图等技术,一步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高管。
两年后,张春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辞去工作拜师学习模具技术。出师后,他和朋友凑了3万元,开了间加工厂。可前3个月,一个订单都没接到,工厂差点倒闭。但张春林没有放弃,四处跑客户、谈合作,靠着一股韧劲,终于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2008年,中山市川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在阜沙镇阜港东路正式成立,主要生产五金产品和PUR溶胶系统。经过17年的摸爬滚打,如今的川强五金已经发展成拥有大型智能化工厂、上百名技术员工,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我是张春林》首映仪式上,总制片颜军在主持时红了眼眶:“我和张春林见了3次面,第一次从他办公室出来,我是哭着走的。从趴在地上爬行上学的孩子,到现在的企业家;从曾经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到如今帮助别人的公益人,他的故事就是‘永不言弃’最好的注脚。”
提及哭着走出办公室这件事,颜军说,虽然自己跟张春林是同年代的人,没想到的是,张母逝世后,张家穷得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以至于问别家借,但大家都不愿意借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担心还不起。好在,纯朴的村民们还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送走了张母。

日子好过了,张春林始终没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家的乡亲们。他出钱为村里修了柏油路,让大家出行不再难;还把不少村民招到自己厂里工作,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在他的企业里,有近10名残疾人找到了工作,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尊严。此外,他还经常给阜沙镇残联捐赠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为当地残疾人事业出一份力。“我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现在有能力了,就想帮帮那些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张春林说。
从趴在地上艰难爬行的少年,到如今带领众人前行的企业家,张春林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生活或许会给你重重一击,但只要心怀希望、永不言弃,就能走出困境,还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编辑 张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