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高速路”,助力实验室“黑科技”走向“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5-05-22 来源:中山+

五月的伶仃洋碧波涌动,潮声与科技创新的脉搏在珠江口西岸同频共振。

近年来,依托中山工业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研院”)这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山市人民政府携手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院所,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速路”:223家科技型企业先后孵化,54家在孵企业茁壮成长,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支撑。

这些在孵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当企业从“0到1”迈向“1到N”的新阶段,又将如何实现突破?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企业寻找答案。

国科瑞诺 点“糖”成金打破“洋敷料”技术神话

走进国科瑞诺(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瑞诺”)展厅,一系列以壳聚糖抗菌材料为核心的创新产品映入眼帘。项目总经理廖碧雁随手拿起一瓶液体成膜敷料介绍,目前包括这款产品在内,企业已成功持有4项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健康人群预防与保健等多个场景,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国产创新的亮眼名片。

国科瑞诺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认真做检测。记者 付陈陈 摄

追溯技术源头,早在2013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生物材料中心的科研团队便聚焦抗菌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在天然产物中探寻新型解决方案。

经过十年攻关,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壳聚糖水溶性技术瓶颈,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了核心基础。有了这一核心技术支撑,2019年9月,在中山市科技局的推动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创新中心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国科瑞诺正式成立,开启了壳聚糖抗菌材料的产业化征程。

当时,国内高端医用敷料市场90%以上被外资品牌垄断。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国科瑞诺迅速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其液体成膜敷料经实验验证,关键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头部品牌同类产品,打破了“洋敷料”的技术垄断。

“目前,我们的年产能约50万瓶,年产值可突破8千万元。”廖碧雁透露,液体成膜敷料、鼻腔喷雾器、抗鼻腔过敏凝胶等产品已在全国19个省份完成医用耗材阳光挂网,计划覆盖全国各大医院,未来还将进军互联网平台。

正德科技 做好“表面功夫”撬动循环经济新蓝海

广东正德材料表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德科技”)展厅内,一款款高性能涂层样品整齐陈列,各色涂层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我们可以把涂层理解为女人的‘护肤品’,不同的成分对皮肤有不同的作用。”正德科技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吴晓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作为中山最早一批引进高校资源孵化的企业(2012年成立),正德科技被华南理工大学表面技术创新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研发动力,致力于研发前沿纳米复合表面涂层材料,突破极限耐磨、耐蚀、耐高温等复合表面功能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

正德科技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观察机房里的喷涂进展。 记者 付陈陈 摄

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中山政府部门真金白银的支持。吴晓燕表示,正德科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先后获得两千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这加快了涂层材料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近年来,企业还得到了产业资本的关注,在2024年国企产业基金2000万元战略资金的助力下,正德科技已步入“1到N”的产业化高速发展期。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循环经济+低碳转型”加速演进,国内装备升级与国产替代的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正德科技先进复合表面工程技术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28年我国表面工程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我们有信心持续领跑市场,推动装备零部件从‘更换报废’转向‘循环增值’。”吴晓燕说。

菁萃生物 破解天然活性剂产业化难题

在三角镇一处现代化厂房内,不锈钢管道纵横交错,无患子果皮与油茶枯经过一道道绿色环保工序,被转化为淡黄色的植物表面活性剂溶液,缓缓流入储存罐中。这里便是广东菁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菁萃生物”)的生产车间,这个不算太大的空间,见证了我国在纯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剂领域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化突破的蜕变历程。

菁萃生物总经理毛勇进与技术人员探讨问题。记者 付陈陈 摄

时间回到2018年8月8日,在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的深度合作下,王孔江、毛勇进和辛亮三位博士成立了菁萃生物。

“以前提取植物皂苷,用的通常是‘水提醇沉’这一老办法,不仅成本高、产量低,还容易产生污染。”菁萃生物总经理毛勇进介绍,如今,菁萃生物采用的绿色环保工艺,为全球首创,全程不添加有机溶剂,在常温低压环境下就能完成生产。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压缩至现有工艺的1/5,产品还具备无沉淀、气味淡等优势。

回溯科研攻关之路,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孔江课题组便锚定无患子,开启纯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剂提取研究。经过多年攻关,课题组终于在中山建成规模化生产工厂,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如今,菁萃生物的无患子提取液与油茶枯提取液两大系列产品已畅销市场,收获包括立白、纳爱斯、贝泰妮等行业巨头在内的超200家知名客户。

澳多电子 校企合作点燃创新引擎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崭新的“战舰”造型园区,中山市澳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多电子”)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早已一派繁忙:半自动化U型产线正在进行搬迁后的最后调试,成批的电动踏板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下逐一完成组装……

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业,最初以汽车后市场自动关窗器为主业。201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果断转型前装市场,专注于汽车智能核心零部件和车联网生态研发。为应对技术改进突破、产品赋能升级的挑战,澳多电子以孵化模式引入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团队、对外经贸大学团队及多家汽车厂等优质资源,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智能车辆电子系统开发出一系列突破性产品:全球首创的7段式折叠电动踏板(适配特斯拉等高端车型)、电动侧开门(防开门杀、自动开关门)、车联网可穿戴数字钥匙等,形成了覆盖“舒适进入-智能控制-安全防护”的完整产品矩阵。

澳多电子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做检测。 记者 付陈陈 摄

目前,澳多电子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已获得汽车行业CNAS认证,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坚实的技术验证平台。“楼下是实验室,楼上就是生产线,这种即研即用的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实验室及时反馈的问题也能迅速在生产线上得到调整,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澳多电子副总经理黄梓峰说。

技术创新的持续赋能,直接体现在企业产值的爆发式增长上。据悉,通过校企合作,澳多电子实现了从年产1亿元到今年预计年产超8亿元的跨越。

政策“组合拳”筑牢创新基底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2022年以来,中山通过《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服务体系,对国家级孵化器最高给予50万元认定补助,专业孵化器设备购置可获40%补贴;2023年推出的《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则直击研发痛点,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增速分级补贴”,市级创新标杆企业最高可获3%研发投入补助,年度上限达3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工研院自2007年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科技厅合作共建以来,始终承担着搭建高端创新载体、整合创新资源的核心使命。这座由市科技局统筹的大型综合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打通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构建起覆盖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周期创新生态系统。从早期孵化载体建设到后期产学研协同,工研院如同创新生态的“枢纽节点”,既承接政策落地,又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对接等精准服务,成为中山创新体系的重要底座。

在政策与平台的叠加效应下,2024年工研院新增在孵企业3家,在孵企业总数达54家,总收入达8278.95万元,其中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在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创新方面,2024年企业知识产权申请数102件,授权数124件,其中发明专利59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626件。

“专项基金+产融对接”破局“1到N”扩张瓶颈

跨过“0到1”的初创门槛,只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步。要实现“1到N”的规模化扩张,还要面对资金、市场、技术迭代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破解这些瓶颈?

在国科瑞诺项目总经理廖碧雁看来,资金的扶持对于企业顺利步入高速发展期至关重要。她建议政府能针对性地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例如,拿到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产业化方面,在企业产品取得注册证到正式生产销售这一过渡期,也希望能有一定的资金扶持或者资源倾斜。

高校孵化企业通常由技术型人才牵头,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普遍面临“从技术思维向商业思维转变”的挑战。菁萃生物总经理毛勇进对此感触颇深,他坦言如今企业虽已在市场站稳脚跟,但销售推广、商业运作经验的缺乏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团队结构,引进具备市场洞察与商业策略的人才,或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销售团队的方式来弥补短板。

同样为技术型人才出身的中山市聚云软件科技总经理李颖更注重自身的转型升级,他认为,相比初创期,“1到N”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仅需要机遇,更考验创业者自身的格局和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创业者的高度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天花板。”李颖透露,近期他正通过攻读MBA体系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同时带领团队走出去,深度对接央企资源,通过融资(资金)、融智(人才)、融资(资源),实现多维度的资源整合,打破成长壁垒。

当步入产业化深水区,资本的力量愈发关键。除了像正德科技一般主动对接国企,引进战略投资外,许多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多位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设立产业配套基金和产融对接平台,吸引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优质资本外溢。

中山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山将继续优化政策环境,出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为中山打造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手记】

实验室的“黑科技”如何叩开产业升级之门?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留意到,虽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融合还远远不够。

例如,国科瑞诺的壳聚糖抗菌材料虽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却鲜少与中山本地医药制造集群形成上下游联动;正德科技的高性能涂层技术服务于新能源锂电装备头部企业,却未能深度嵌入中山传统制造业的升级链条。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本地缺乏配套的产业链条,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上下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于缺少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政策引导,使得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难以融入本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层面,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搭建高校孵化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对接平台,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促进双方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同时,要具备链式思维,无论是引进高校资源孵化企业,还是招商引资,都应以本地产业集群为导向,确保新引入的项目与本地产业形成互补,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乘数效应。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则要避免“拿着技术自嗨”,深入了解本地产业需求,寻找与产业集群合作的切入点,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突破与成长。

高校孵化企业从“1到N”的发展之路,不仅是技术的升级与市场的拓展,更是产业生态的融合与重构。唯有打破企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壁垒,构建起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才能让这些承载着创新希望的高校孵化企业,在中山这片创新沃土上茁壮成长,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力。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