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赋能“百千万工程”,步缘诗歌创作座谈会暨珠中江诗歌交流活动在南朗街道冲口作家村举行
发布时间:2025-05-25 来源:中山+

5月24日,文学赋能“百千万工程”:步缘诗歌创作座谈会暨珠中江诗歌交流活动在中山市南朗街道冲口作家村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山市作家协会、中山市诗歌学会、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江门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珠海市写作学会协办,冲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旨在以文学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促进珠中江三地诗歌创作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中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志红,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中国作协会员、中山市文联主席团成员王晓波,中山市作协主席、冲口“文化村长”黄廉捷,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赵国宏,中国作协会员、珠海市作协副主席曾维浩,中国作协会员、珠海市作协副主席周野,江门市评协副主席、鹤山评协主席野松,珠海市香洲区文联副主席刘承伟,中山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黄祖悦,中山市作协副主席王捍红,珠海市香洲区作协副主席、《诗渡》杂志主编邓红琼,中山市诗歌学会副主席洪芜,中山市诗歌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洪希,中山市诗歌学会副主席黄金湖,中山市诗歌学会副主席杨万英等30多人参加活动。

步缘诗歌创作座谈会暨珠中江诗歌交流活动现场。梁智丹 摄

活动汇聚来自中山、珠海、江门三地诗人、作家、评论家与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当代诗歌的创作经验、区域文化联动与文学在“百千万工程”中的如何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诗人步缘的创作分享环节,他以其真挚的语言深情回顾自己的创作旅程:“诗歌对我来说,是一次次灵魂的自问与对话。而冲口的风景、珠中江的文化气息,正是我灵感的源头。”

赵国宏在主持开场发言中认为:“由诗人步缘为视角,以地理概念‘珠中江’进行诗歌探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诗歌活动也是跨越城市与地域的文化对话平台,是打破地域界限的文学互动,更是一场思想与心灵的深度对话,旨在激发诗歌创作的新活力,助力文学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主办方介绍,活动选址于田园气息浓厚的冲口作家村,为本次文学之旅赋予别样的文化氛围。“从城市的喧嚣步入乡村的诗意,为诗意生活注入了真实的场域感,来此探讨诗歌,是一件可以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的事情,期待着冲口作家村因诗歌活动而成为网红村。”有嘉宾表示。

主旨发言环节,赵国宏以“因一名诗人结识一群人”为主题回顾与步缘的诗歌缘起与同行经历;张启雄期待珠中江三地作家诗人多交流联动,推动三地文学发展,在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发挥文学赋能作用,他对步缘多年的诗歌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王晓波则以“地缘与诗缘的交融”为题,系统分析了珠中江区域诗歌创作的发展态势及步缘诗作的文化意义;曾维浩认为步缘的诗展现城市生活的深层肌理,更体现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诗中既有哲理的沉思,也饱含情感的温度,体现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周野称步缘诗歌创作具有地域写作的特色,成为“在边界上行走”的诗意记录;野松认为诗人步缘的诗歌通过意象和隐喻探讨了边界、身份与流动的辩证关系,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时空体验;刘承伟称步缘在文学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未曾懈怠,他的笔端逐渐形成与日俱增的知识迭代和学问进步。

自由发言环节中,多位嘉宾就诗歌创作的实践与思考纷纷发表见解,现场气氛热烈。随后,珠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香洲区作协副秘书长毛岸琴代表远程参与的秀实、耿立、杨长征三位评论家宣读他们对步缘诗歌的精彩点评。专家一致认为,步缘的作品既展现了城市生活的深层肌理,又体现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与深情观照,富有哲思与情感温度。

与会嘉宾合影。梁智丹 摄

据了解,冲口村是孙中山先祖移居中山的第一站,拥有600多年历史,是市级“百千万工程”的典型培育村。去年4月,“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和“冲口作家村”两块牌匾在冲口村挂牌,冲口村由此成为中山市首个作家村。

为推进冲口作家村的文化建设,该村先后举办首届“田园诗韵·南朗之美”中山作家村田园诗会、冲口茶台文学沙龙暨端午诗会、冲口作家村“文学日”暨秋日诗会活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还开展了写作培训课、好书共读作品分享会,并为驻村作家颁发了驻村绿卡,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作家驻村创作。

中山市作协主席、冲口“文化村长”黄廉捷表示,本次交流活动将成为珠中江三地诗人携手挖掘岭南文化、深化合作的起点。三地诗人将以诗为证,记录乡村的蜕变、城市的脉动,也以诗为引,推动大众文艺创作从“小众共鸣”走向“大众共情”。

中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志红总结时表示,参加这场诗歌交流活动,感受到作家诗人用心写作、用情表达,真正做到了“写我心、抒我情、言我志”,做到了“以我观物、物我交融”。诗歌既能愉悦身心,也能打动人心、温润社会,这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最宝贵的价值所在。“‘百千万工程’为我们打开了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书写乡村的新路径。不仅把我们带到了乡村现场,也把文学创作的视角引向了广袤的乡村,一颗仁心,一群诗人,一条乡村,一个模式,一种文明。我们以仁爱之心走进乡村,以文学之力滋养乡村,我们把诗歌带到乡村,把温暖、希望和思考融入这片土地,这既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使命。”

会后,与会诗人作家参观了冲口作家村,感受“文化兴村”的实践成果。活动在浓郁的诗意氛围中圆满落幕,为珠中江区域文艺合作、乡村文化振兴描绘出更加广阔的未来蓝图。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