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暴晒,科学补水……这些防暑措施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中山+

近几日,广东各地气温“狂飙”至35℃以上,我市7日当天最高气温达到35.9℃,中山气象台也悬挂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高温如何防暑成为市民们关注的话题。7月8日,记者就如何进行高温防暑采访了市中医院的医生。医生建议高温下,市民可以通过多举措做好防暑措施,同时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来轻松度过高温阶段。此外,市民也可适当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丸)、夏桑菊颗粒、凉茶等。

我市持续炎热天气,全市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依然生效,户外活动的市民利用各种“装备”抵御炎炎烈日。记者 缪晓剑 摄

减少高温暴晒 注意科学补水

“在日照最强的时段(中午至下午)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劳作,如必须参加高温环境下高强度的工作,须缩短时间或轮岗上班。”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林嘉豪对高温防暑提出几方面建议,一方面市民适当减少高温时段进行户外运动或工作的时间,同时,在户外活动时和工作时,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

另一方面,在饮食方面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高温天气下,要保持液体的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剧烈运动一小时,需因人而异补充500-1000ml的液体。林嘉豪提醒,饮水宜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暴饮;饮水的温度最好常温水为宜,或为了解渴,可以喝8-12℃的冰水。补水的同时也要重视盐类的补充,可以酌加少许食盐;也可适当选择含有钠、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饮料饮用。在饮食上,高温时期宜清淡、少油腻,忌辛辣燥热之物;注意不暴饮暴食,不食高脂饮食以及不洁食物,喝冷饮要适度。

此外,市民还要注意精神调养:伏天烈日当头,人体毛孔开泄,汗液外流,正气最易耗伤,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舒畅,切忌发怒、烦躁。对于老人、小孩、患有心血管病及慢性基础病的人群,高温天气下应加强看护。

中暑时应立即停止活动

据了解,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林嘉豪介绍,中暑症状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个程度。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口渴、乏力、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部分患者可见出汗、体温升高等。轻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重度中暑,即热射病,包括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重度中暑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心力衰竭、肾衰竭等症状。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迅速从高温环境撤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林嘉豪提醒,如果出现先兆中暑,应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能有效缓解。如果情况严重,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须立即送医或拨打120请求救援,期间可进行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应急处理。

晒伤不等同于中暑

高温天气下,不注意做好防晒,皮肤就会受伤。医生提醒,晒伤和中暑有根本性不同,晒伤主要影响到皮肤,晒伤的治疗以消炎止痛去痒为主。

医生指出,晒伤后皮肤2~6小时开始出现弥漫性红斑,1~1.5天达到高峰,3~5天后逐渐消退。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瘙痒或刺痛。晒伤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除红斑、肿胀外,还有可能发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不久之后干燥、结痂、脱屑,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一般在日晒后的第2天病情达到高峰,经1周后方能恢复。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甚至心悸。”市中医院医生指出,有的晒伤患者会出现皮肤色素变化情况,呈即刻性或迟发性色素沉着晒斑。

“晒伤关键在于预防,做好防晒,日光中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的时间应尽量避免外出。”林嘉豪补充提醒,市民必须外出时,应穿长袖衣裤(以浅色为佳),戴帽子或打遮阳伞。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