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和开展对口合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精神,7月7日,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党校正式开启异地教学。
开班式由佳木斯市委党校副校长刘晓妹主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杨志楠出席并致辞,中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刘明及中山市32名中青年干部出席开班仪式。杨志楠对远道而来的中山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此次教学是深化两地对口合作、共谋振兴发展的重要实践,勉励学员们深学细悟东北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奋斗精神。仪式后,两地干部围绕跨境贸易、农业制造、现代农业及文化旅游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
在佳木斯市,学员们踏上了追寻信仰的旅程。在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厚重的历史篇章徐徐展开;东北抗联雕塑馆内,英雄群像无声诉说着白山黑水间气壮山河的抗争史诗,将“忠诚报国、英勇斗争”的抗联精神深植学员心田;走进同江市乐业镇东风村知青文化园,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知青们“奉献边疆、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学员陈达鹏感慨:“从抗联的浴血奋战到知青的青春奉献,无不彰显着为国为民的赤诚担当,这是我们新时代干部必须传承的精神火炬。”
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则见证了边境口岸的沧桑变迁,无声诉说着从屈辱到奋起的民族复兴之路,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时代使命感。
共绘民族同心圆
绽放团结之花
在同江,学员们沉浸式体验了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赫哲祖源非遗数字体验馆运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鱼皮制衣”技艺、“伊玛堪”说唱艺术焕发新生;赫哲族博物馆则系统展示了赫哲族从传统渔猎走向现代文明的辉煌历程。

走进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这个昔日的江畔渔村已蝶变为文旅热土,学员许靖雪动情地说:“赫哲群众‘洗脚上岸’的转型故事,正是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结出的硕果,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的深入学习,更强化了学员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责任担当。
守护大国粮仓
解码现代农业
在三江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中国饭碗”的根基深深震撼了学员们。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碧浪翻涌,“宽窄行插秧+变量侧深施肥”等科技手段精准赋能,实现增产与环保双赢。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高悬,学员们近距离观摩了水稻变量施肥、北斗农机导航等前沿技术。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智能温棚中,来自广东的荔枝树郁郁葱葱,数十种热带水果在此“安家落户”,农业现代化技术令人惊叹。
学员赖旭旭深受启发:“从‘云端稻田’到‘智慧温棚’科技已深度重塑农业。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同样需要这种创新思维赋能产业升级,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抚远红海植业蔓越莓基地则展现了寒地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其“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
聚焦开放前沿
谋划合作新局
地处祖国东极的抚远,成为学员们观察对外开放的窗口。在黑瞎子岛中俄国际示范区,学员们详细了解了该岛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的绿色实践,见证荒滩变明珠的生态奇迹。作为中俄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模式为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思路。在乌苏镇,边境党建引领发展的鲜活经验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抚远市三江生态馆则以震撼的沉浸式体验,全景展现了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价值与屏障作用。
学员许靖雪深有感触:“守护好‘中华大粮仓’的生态基底,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绿色发展理念必须一以贯之。”

在此次行程中,值得一提的是7月10日黎明,学员们专程奔赴祖国东极抚远市东极阁,沐浴着共和国第一缕阳光,全体学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与喷薄朝阳交织,理想信念在东极之地淬炼升华。从抗联精神的赤诚、知青岁月的奉献,到现代农业的科技翅膀、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直至边境开放的崭新探索——佳木斯之行,每一步都是国情认知的深化,每一站皆为使命信念的熔铸。中山市中青班学员将以此次学习为强大动力,把东北振兴的宝贵经验和奋斗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