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总能刷到这类话题:
“10个迹象说明你被原生家庭毁了”“父母这句话让你注定不幸福”“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好家伙,现在连emo都搞批发了?听起来,仿佛原生家庭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生来如何,这一生便是如何?事实真是如此吗?
原生家庭是出厂设置,不是最终形态
如果把我们的生活比成一部手机,那么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出厂设置。承认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就像承认手机出厂系统会影响运行速度一样。但别忘了这部手机还有三个关键更新包:
1.后装APP更重要
你后来读的书、交的朋友、拜的师长、爱过的人,都是给自己安装的“心理优化程序”。见过父母吵了一辈子的孩子成了婚姻咨询师,也见过学霸家庭养出极限运动员。人生这手机啊,关键看后期怎么折腾。
2.信号接收塔在自己手里
同样的父母唠叨,有人能听成“关心模式”,也有人能调成“贬低频道”。就像我妈说“多吃点”,我可以理解为“你太瘦了”,也能解读成“又暗示我胖”,很大程度上要看你自己怎么理解,怎么调整频道。
3.系统总有隐藏彩蛋
那个老顽固的父亲可能意外培养了你敏锐的观察和出色沟通能力;那个偏执的母亲的或许让你比同龄人要更早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拿主意;那些夜里独自在家的经历没准让你学会了勇敢,出社会遇到问题时能更快适应,逆转困境......
别怕,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人类很擅长从困境中挖掘出宝贝,关键还得有迎难而上的信念。
如果原生家庭是“烂牌”,那就继续抽新的卡牌
不负青春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当你上牌桌的时候原生家庭是一手不尽人意的手牌,但别忘了:
——补牌权在你手里:长大后,每次交新的朋友都是在抽新的卡牌,翻开的每本好书都是隐藏的SSR。
——陪练服务很成熟:心理咨询师就是你的专业陪练,引导你把“自卑连招”进化成“自信连击”。
——允许自己慢点出牌:咱不是非要在春节家庭聚会时完成逆袭的,成长这游戏没有倒计时,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变强吧。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