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的诗魂
沙溪镇虎逊小学 六(2)班 刘溪玥
漫步沙溪公园,不觉间走进一片宁静庄重的名人纪念林。阮章竞纪念林、刘逸生纪念林、方人定纪念林静静伫立,其中阮章竞碑铭上的字句,尤其牵住了目光——这位植根人民、以毕生心血滋养文学的大师,其精神如林间松风,拂面便觉厚重。
1914年,阮章竞在沙溪镇象角村出生。仅有的四年小学时光,挡不住他骨子里的才华。岭南的晨露与田埂的泥香,早早渗进他的血脉;底层生活的褶皱里,他的文字天然带着烟火气,那是大地最初的馈赠。
1937年,太行烽火点燃他的笔尖。从火线宣传员到剧团团长,枪林弹雨里,他始终背着“诗囊”:行军时捡来的民歌,篝火旁敲出的快板,都是射向苦难的子弹。这颗爱国心,在硝烟里炼得愈发沉实。
1949年,《漳河水》横空出世,震动文坛。书中荷荷、苓苓、紫金英三位女性从旧时代的泥沼里挣脱,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舒展——为写活她们,阮章竞踏遍太行数十村,揣回上百首带着露水的民歌,终于用民间艺术的金线,织就了一部属于人民的史诗。
阮章竞的创作不止于此:话剧《赤叶河》在解放区连演百场,化作为战士们冲锋的号角;童话诗《金色的海螺》温暖了几代童年;组诗《新塞外行》则描绘出边疆建设的画卷。
眼前的纪念林,枝繁叶茂,深扎大地,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云,而是扎进生活的树。风过叶隙,沙沙作响,似乎在重复他用一生验证的真理:深扎大地,方得繁茂。
这蓬勃绿意,又何尝不是“百千万工程”里的生动注脚?文化根脉向下扎一寸,乡土振兴便向上长一分。阮章竞的诗魂早已化作林间的养分,滋养着这片他眷恋的土地——原来最好的纪念,从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让“扎根”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指导老师: 周杏英
编辑 汪佳 二审 陈彦 三审 江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