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千万工程”| 虎逊小学 刘溪玥《扎根大地的诗魂》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香山少年报

扎根大地的诗魂

沙溪镇虎逊小学 六(2)班 刘溪玥

漫步沙溪公园,不觉间走进一片宁静庄重的名人纪念林。阮章竞纪念林、刘逸生纪念林、方人定纪念林静静伫立,其中阮章竞碑铭上的字句,尤其牵住了目光——这位植根人民、以毕生心血滋养文学的大师,其精神如林间松风,拂面便觉厚重。

1914年,阮章竞在沙溪镇象角村出生。仅有的四年小学时光,挡不住他骨子里的才华。岭南的晨露与田埂的泥香,早早渗进他的血脉;底层生活的褶皱里,他的文字天然带着烟火气,那是大地最初的馈赠。

1937年,太行烽火点燃他的笔尖。从火线宣传员到剧团团长,枪林弹雨里,他始终背着“诗囊”:行军时捡来的民歌,篝火旁敲出的快板,都是射向苦难的子弹。这颗爱国心,在硝烟里炼得愈发沉实。

1949年,《漳河水》横空出世,震动文坛。书中荷荷、苓苓、紫金英三位女性从旧时代的泥沼里挣脱,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舒展——为写活她们,阮章竞踏遍太行数十村,揣回上百首带着露水的民歌,终于用民间艺术的金线,织就了一部属于人民的史诗。

阮章竞的创作不止于此:话剧《赤叶河》在解放区连演百场,化作为战士们冲锋的号角;童话诗《金色的海螺》温暖了几代童年;组诗《新塞外行》则描绘出边疆建设的画卷。

眼前的纪念林,枝繁叶茂,深扎大地,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云,而是扎进生活的树。风过叶隙,沙沙作响,似乎在重复他用一生验证的真理:深扎大地,方得繁茂。 

这蓬勃绿意,又何尝不是“百千万工程”里的生动注脚?文化根脉向下扎一寸,乡土振兴便向上长一分。阮章竞的诗魂早已化作林间的养分,滋养着这片他眷恋的土地——原来最好的纪念,从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让“扎根”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指导老师: 周杏英


编辑 汪佳  二审 陈彦  三审 江泽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